伟大思想产于孤独灵魂

2022-04-02 21:56:13
标签: 历史 情感 苏轼 文化 杂谈

俗话说“懂吃懂的苦”,很多事情不懂也就不痛苦了。

苏轼懂的太多,能力太强。他有过目不忘、无与伦比的记忆力,是一座行走的图书馆,一台超级计算机。他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情深似海。同时他又有诗人的浪漫和敏感,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能感悟温暖的人间真情。

虽然晚年懊悔自己不如陶渊明洒脱,但如果有来生,他还是会义无反顾选择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因为他是苏轼。

他羡慕陶渊明,只是敬仰他超拔脱俗的精神境界,并不是在各方面都自愧不如。相反,他的学术成就、社会贡献、艺术造诣、时代影响力等,都远超陶公。没有苏轼,后代很可能不认识陶渊明。他们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历史人物,几乎没有可比性。

苏轼的苦,是自找的,亦或是上天刻意的安排,试看:

密州食不果腹平定盗贼,让他从文人转向武官,变得文武双全更加自信,“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徐州冲锋前线指挥抗洪,临危不惧、机敏沉着,增强了他的统帅能力,也坚定了他的自我认同,“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黄州备受冷落混迹渔场,磨砺了他的谦卑心,从而绝境重生,愈加豪放无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惠州无米下锅靠门生接济,虽然过着“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的日子,却怡然自得,欣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春景,表达“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倔强。

儋州贫病交加孤独无依,却让精神得到了彻底升华,有如灵魂出窍一般大彻大悟,“有生孰不在岛者”“均海南与漠北,挈往来而无忧”,遨游在地球宇宙。

他也有很多幸福快乐的生活阶段,物质富足,享尽荣耀,一时风光无两,但各方面的精进与突破就显得不那么明显了,甚至总是郁郁寡欢。最早在凤翔,自带“状元”光芒,胸怀大志却明显稚嫩。几度在京城任官,日夜为国事操劳,殚精竭虑,诚惶诚恐,得到的却是嫉妒排挤。第一次自请到杭州,游山玩水也不能填补他内心不得志的苦闷。第二次自请到杭州,争分夺秒为民办实事,作品甚少。

由此可见,伟大的思想来自于孤独痛苦的灵魂,很有道理。

没有那些痛苦经历,苏轼就不能成为苏轼了。

一切皆有天意。

陶渊明安守物质贫苦,追求精神自由,他的灵魂飘逸而洁净。苏轼勇敢打拼、苦苦求索,人生阅历丰富,活得痛快纯粹。他们生命的长度大致相等,就深度与厚度而言,显然苏轼更胜一筹。

陶渊明与世无争,如同深谷幽兰,独自开放,孤芳自赏。苏轼行走在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均留下浓墨重彩,仿佛永不消逝的永生花,世代吐露芬芳。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