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陶归去来兮辞

2022-03-31 22:08:00
标签: 历史 情感 苏轼 文化 杂谈

陶渊明与苏轼相差近700年,前者出身官宦贵族,经历东晋后期到南北朝的宋国,目睹分裂割据、你争我斗,纵有忧国忧民之心,也拒绝迎合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官场文化,不惜辞官归隐,安贫乐道。

苏轼出生于北宋知识分子家庭,当时的仁宗皇帝英明爱才,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众多名臣尽心辅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父苏洵一辈子没有考取功名,却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灌输给两个儿子,致使苏轼终身沉浮于宦海,过着与内心相违背的生活。

陶渊明活出了真我,而苏轼背负父亲遗愿,一直在入仕与归隐之间徘徊挣扎,到老还被流放到荒芜的海岛。他们有相同的精神追求、情趣爱好,都向往自由随性的田园生活,只是陶渊明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没有过多犹豫就作出了选择。而苏轼社会使命感更强一些,肩负着先帝与先父的嘱托,对施展治政才华方面抱有幻想,终究没能跨出辞官这一步。

苏轼钦佩陶公的清醒和勇气,确实是真心实意的。

但他的情绪依然平静,心态十分乐观。他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说每个人到世间都是一场修行,那陶渊明修了清静心,而苏轼修了普渡心。苏轼造福更多的人,各种历练之后,他的境界更高远、更旷达、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将两人的“归去来兮”放在一起逐句对比,就会有更直观的认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和苏轼[《和陶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吾方南迁安得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卧江海之澒洞(指水势汹涌),吊鼓角之凄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迹泥蟠而愈深,时电往而莫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怀西南(指故乡眉山)之归路,梦良是而觉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悟此生之何常,犹寒暑之异衣(指顺应自然)。]

问征夫(指船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岂袭裘而念葛,盖得粗而丧微(指都不重要)。]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我归甚易,匪(指不用)驰匪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俯仰还家,下马阖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藩垣虽阙,堂室故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挹(音异,指舀)吾天醴(音李,指甜酒),注之洼尊(通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音同免,随意看看)庭柯以怡颜。[饮月露以洗心,餐朝霞而眩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混客主以为一,俾(音笔,使)妇姑之相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知盗窃之何有,乃掊(剖三音,指打击)门而折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廓园(通圆)镜以外照,纳万象而中观。]

云无心以出岫(音同秀,山峰),鸟倦飞而知还。[治废井以晨汲,滃(音吻,水盛)百泉之夜还。]

景(通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守静极以自作,时爵(通雀)跃而鲵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我先人之弊庐,复舍此而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均海南与漠北,挈(音切,带领)往来而无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畸人告予以一言,非八卦与九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方饥须粮,已济无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忽人牛之皆丧,但乔木与高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六用之无成,自一根之返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望故家而求息,曷中道之三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通何)不委心任去留?[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驾言随子听所之,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谓易稼之终枯,遂不溉而不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赋《归来》之清引,我其后身盖无疑。]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