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一笔财富
2022-03-26 15:58:22
标签: 历史 情感 苏轼 文化 杂谈
苦难是一笔财富,这话用在苏轼身上,显得尤为贴切。
他在儋州的三年,无疑是最苦的,精神上比在黄州时更孤独,生活上比在密州时还穷困,身体比任何时候都虚弱,这辈子曾经受过的苦,最后又集中火力对他发起猛烈攻击:“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这是他的自我描述,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有的只是垂垂老矣、贫病交加。
神奇的是,环境越严酷,他的生命力越顽强,并且在高温高压下反复淬炼、提纯、锻造后,光彩愈发璀璨夺目,他是足赤的金子,是硕大的钻石,又或者是那茫茫历史夜空中永远闪亮的星星。
这最后一把火,就是儋州为他烧的。
他以为自己喜欢陶渊明,到了儋州才发现陶公的境界世人根本无法企及。
他以为自己喜欢庄子,到了儋州才发现并没有真正领悟庄子的精神实质。
任何概念,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永远只是概念而已。
儋州的一无所有,就是将苏轼投放到与陶公、庄子相似的生存环境中,让他体验、感悟,通过他的再解读、再翻译、再加工,那些用来记载思想的文字得以鲜活,更便于向后人世代传播。
苏轼的价值,在于他本人及其弟子们创造的自成一派的诗词书画等艺术成就,也在于他将陶渊明、庄子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宝藏,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审美滋养。
他有一百多首“和陶诗”,一半以上是在儋州写的。至于苏轼为什么如此喜爱陶渊明,和了陶公所有的诗,还劝别人也来和陶公的诗?苏辙给出了答案。他在为其兄《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作序时,大量引用苏轼书信原文,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音同泯)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音同圈,悔改),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苦难是一笔财富
苦难是一笔财富,这话用在苏轼身上,显得尤为贴切。
他在儋州的三年,无疑是最苦的,精神上比在黄州时更孤独,生活上比在密州时还穷困,身体比任何时候都虚弱,这辈子曾经受过的苦,最后又集中火力对他发起猛烈攻击:“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这是他的自我描述,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有的只是垂垂老矣、贫病交加。
神奇的是,环境越严酷,他的生命力越顽强,并且在高温高压下反复淬炼、提纯、锻造后,光彩愈发璀璨夺目,他是足赤的金子,是硕大的钻石,又或者是那茫茫历史夜空中永远闪亮的星星。
这最后一把火,就是儋州为他烧的。
他以为自己喜欢陶渊明,到了儋州才发现陶公的境界世人根本无法企及。
他以为自己喜欢庄子,到了儋州才发现并没有真正领悟庄子的精神实质。
任何概念,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永远只是概念而已。
儋州的一无所有,就是将苏轼投放到与陶公、庄子相似的生存环境中,让他体验、感悟,通过他的再解读、再翻译、再加工,那些用来记载思想的文字得以鲜活,更便于向后人世代传播。
苏轼的价值,在于他本人及其弟子们创造的自成一派的诗词书画等艺术成就,也在于他将陶渊明、庄子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宝藏,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审美滋养。
他有一百多首“和陶诗”,一半以上是在儋州写的。至于苏轼为什么如此喜爱陶渊明,和了陶公所有的诗,还劝别人也来和陶公的诗?苏辙给出了答案。他在为其兄《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作序时,大量引用苏轼书信原文,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音同泯)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音同圈,悔改),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