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孰不在岛者

2022-03-21 21:15:40
标签: 历史 情感 苏轼 文化 杂谈

来到儋州之前,苏轼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不要说年事已高,经不起儋州湿溽的气候,单是海上风浪就有可能将他吞噬。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担忧恐惧,苏轼也不例外。他将家人安置在惠州新建的居所内,此时长子苏迈亦被罢官,带着小家庭到了惠州,正好替父亲接管家中事务。苏轼与苏迈诀别,将身后事一一安排妥当,这才了无牵挂,由苏过陪同动身。

另有一人是无论如何都要见的,除非他仍出使契丹。庆幸的是,此人已贬至雷州(今广东雷州),距离惠州不算很远。

兄弟俩都过了花甲之年,尚能一见,当属不幸中的万幸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踏上前往儋州的第一步,苏轼已经放下所有的人生包袱,变得更加轻盈了。他没有遗憾,往后的每一天都是多赚的,每一点经历都是收获。

初到儋州,与世隔绝的孤寂囚禁感深深袭来,他十分感伤,却没有沉浸于此,而是用哲学辩证思维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出口,竟然豁然开朗起来。

《在儋耳书》(又名《试笔自书》)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苏轼的这篇小文,很有点庄子的风范,自编小寓言、小神话来表达深奥的道理。他启蒙于张道士,幼时即喜欢庄子,用了一辈子时光不断领悟,终于在老年无限接近了心中的偶像。

所谓旷达,就是比一般人想得开,“有生孰不在岛者”,这样一想,也就不再憋屈了。

“与客饮薄酒”,苏轼到哪里都能很快交到朋友,他的魅力无人可挡。儋州也不例外,虽然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甚至很少有人识字,却不影响他们交往,并与其中几人成为好朋友。

苏轼给儋州带来的最大福利就是文化。这里除了汉人,更多的是黎人等不同民族的人,过着类似土著的生活,或农耕、或捕鱼、或打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人可陪他诗歌往来,更无人能与他精神交流,于是他在儿子苏过的协助下开始编撰书籍,整理札记,专心做学问。

也有那爱读书的后生,千里迢迢投奔到苏轼的门下求学,并且渐渐形成聚拢之势。凡有心向学之人,苏轼一概不问出生、不问资质、不问基础,均敞开大门欢迎,耐心教化他们。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琼州人姜唐佐,他曾跟随苏轼居住半年之久,颇受器重,后来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几年后甚至破天荒考取了进士。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