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谁与共孤光

2022-03-16 19:09:02
标签: 历史 情感 苏轼 文化 杂谈

1097年夏天,已经62岁的苏轼,漂洋过海来到儋州(今海南岛)。

虽然一辈子都像棋子一样被搬弄来搬弄去,早就适应了长途跋涉的艰辛,特别是经历过密州的饥饿、黄州的贫困、惠州的荒凉,应该对未来无所畏惧了,可此次被贬儋州,还是让苏轼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担忧。

年事已高、又十分眷恋故土家园的苏轼,面对这一趟几乎是有去无回的单向旅程,心情该有多沉痛啊。

和亲友的告别就相当于永别,想到再会基本无期,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可君命不可违,即便是赴死,也不得有半点迟疑。

儋州与内陆相隔茫茫大海,再不会有老友专程或顺道来看他,这种心理距离才是最难忍受的。转眼到了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看着月圆人不圆的景象,想起这一生和弟弟聚少离多,他满腔悲愤,写下: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有人提出这首词作于黄州,其实未必,从全词表达的都是消极低沉的情绪来体会,更符合他到儋州后的心理状态。

在黄州第一年罢笔,连秦观等人的书信都不回复;第二年得了东坡一块地,又纳了朝云为妾,心情很好;第三年开始与朋友互动频繁,格外豪放,写赤壁系列,达到创作高峰;第四年……这样一分析,这首中秋所作之词,当是身在儋州。

此时苏轼已是花甲老人,又与所有朋友家人隔海相望,孤独寂寞到了极致。即使初到黄州无人搭理写下《寂寞沙州冷》,他还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傲气不减。可这首《西江月》分明是对自己的苍老发出一声无助的喟叹,“一场大梦”“眉头鬓上(白发)”,情感表达非常直白。

“酒贱常愁客少”,越是低劣的酒,越担心被人嫌弃遗忘,这里很可能是讽刺那些在朝廷得势的人,因为恐慌不自信才压迫政见不相同的人(元佑党人)。

“月明多被云妨”,妨(音方)指克,明月经常被乌云遮蔽,很明显明月是比喻被迫害的那些德行很高的人,包括他自己。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回想曾经陪着他一同赏月的众亲友,离世的离世,没离世的也绝无可能跨海前来相会。他已处在最南端,北望的可以是苏辙等家人,也可以是一切故友。

好在苏轼不是悲悲戚戚之人,骨子里的乐观豪放,帮助他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因为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儋州的一切反而渐渐给了他惊喜。除了苏过,这里不见一张熟面孔,但稍微有点学识的人,都慕名前来拜访求教,令苏轼欣慰不已。

他见当地人都吃地面水,与动物共饮,很不卫生,经常发生传染病。为此他指导人们学习打井技术,并打出第一口井作为示范,岛上居民纷纷效仿,吃上了清洁的地下水。

与在惠州相同,他将中原发达的技术、文化一点一点传播给“尚未开化”的海岛居民,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与尊重。

当他发现讲学更能帮助这个地方发展的时候,他开始开办学堂,做起了“教书先生”。

总之他是一颗金种子,在任何土壤里都能生根发芽,开出鲜艳夺目的花。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