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穷苦与怡然并存的日子

2022-03-13 13:21:05
标签: 历史 情感 苏轼 文化 杂谈

1094年,苏轼已经59岁,古时算真正的老人了。本以为阅尽人间苦乐,该是安享清福的年纪了,殊不知坎坷动荡才是他生活的主基调,那两年扶摇直上、“梦幻般的幸福”不过是小小的插曲。

就在高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亲政的宋哲宗任章惇(音敦)为相,开始用铁腕打压元佑党人。以苏轼为首的旧党,纷纷遭到免职、贬谪。

宋朝不杀士大夫,最重的处罚就是发配岭南,于是苏轼很“荣幸”被贬往广东英州,两个月后再贬广东惠州,且“不得签署公事”,与在黄州待遇相同。不同的是,进入老年的苏轼,再无当农民的体力,不能靠开垦荒地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于是生活又陷入困顿不堪的窘境。

起初还能用不多的积蓄勉力维持,加上惠州气候条件好、瓜果丰盛,苏轼以为坚持个一年半载,或许得到开释,就能申请退休回常州,他的心思并没有放在日常生计上。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到了1096年,朝廷对元佑党人的排斥依然丝毫不见松劲,且牵连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重。

在此情形下,苏轼清醒知道被贬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他着手考虑在惠州建造房屋,要将一家人从临时居所(嘉佑寺)迁出,扎根岭南。

建房岂是小事,不仅自己倾囊而出,还接受了友人的资助。1097年初搬进新居时,已是“山穷水尽”,加上微薄的薪水不能按时发放,一家人生计成了大问题。

再穷再苦,日子也要有滋有味过,这就是苏轼。他将现实中的愁苦写进诗中,用偶像陶渊明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夹缝中寻找生之乐趣。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读这句“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便知,断炊是时有发生的事情,靠门生送米下锅、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无论对肠胃还是自尊心,都是一种煎熬。一世英杰,老来落魄如此,让人心疼不已。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再苦也不会低下高贵的头,苏轼用庄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名句,将迫害他的人比喻成禽鱼,不能理解“我适物自闲”的境界,未必需要如你们那样享受荣华富贵才值得高兴,我的悠悠快乐只有我自己能体会到,因为我一切都顺其自然。

这些诗传到那些见不得他好的人耳朵里,恨意顿生,又一次发出指令:贬往海南儋(音同丹)州。

当年的海南是彻底的蛮荒之地,发派到那里,无异于判决无期徒刑。这边刚迁入新居两个多月,想寻一份清静,那边就刮来大风,明摆着就是让人不得安生。

这一次苏轼不敢再带着一家人冒险了。他将家眷全部留在惠州,单由苏过陪同漂洋过海,前往那茫茫未知的遥远地区。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