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阅三州
2022-03-11 22:51:40
标签: 历史 情感 苏轼 文化 杂谈
苏轼在杭州正干得风生水起,因为两年的轮换期限已到,朝廷把他召回了。宋朝这种走马灯式的任命方式,虽然能避免官员任职时间久与地方产生裙带关系,却也不利于久久为功干一番事业。
1091年离开杭州时,苏轼并没有太多离别的感伤。他的心早已修炼得超然世外、波澜不惊,从写给参寥子的赠词中就能体会出来: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八声甘州”是词牌名,忘机指忘却“机心”,算计之心。
谢公雅志:《晋书》记载谢安“雅志未就,遂遇疾笃”。这里指苏轼希望自己能如愿完成归去的雅志。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典出《晋书》记载有关谢安的故事:安死后,其外甥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某次醉酒,过西州门,回忆往事,“恸哭而去”。
西州,古建业(今江苏南京)城门名。
这首词上阙写大自然的恒定无情:钱塘江潮来又潮归,太阳几度升起又落下,亘古不变,用自然界的久远显示出人之渺小,“俯仰昔人非”,转瞬即逝。苏轼以辽阔时空为背景,显示内心的旷达,白首而忘机,越老越通透。
下阙写与参寥子的友情,西湖空翠烟霏的美景见证了两人心意相得,并约定将来共同隐退东归。最后一句既是安慰之语,也有难掩的不舍。
苏轼回到朝廷后不久就被安排到颍州(今安徽阜阳)任职。颍州是欧阳修非常喜爱并且退休养老的地方,苏轼此前来探视恩师,居住过月余,对这里的感情非同一般。可惜任职仅半年,又被朝廷安排到扬州。虽然折腾了一些,却也算循着欧阳修的轨迹前行,且扬州是他十分熟悉的城市,距离阳羡(常州宜兴)的家园很近,周边朋友众多,一定不会孤单,于是他带着感激之情欣然前往。
令他没想到的是,到任扬州又只安稳了6个月就被召回。此后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和偏爱他的高太皇太后相继离世,京都汴梁的气氛变得压抑又悲伤。宋哲宗亲政,将苏轼外放到定州(今河北保定)。从1091年到1093年的两年间,苏轼在颍州、扬州、定州都是半年左右的短期任职,以至于“两年阅三州”。这样频繁调任,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总觉得朝廷行事很是草率,苏轼只能表示费解和无奈。
他不再发牢骚,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宋哲宗曾是他的学生,这位新皇帝会有怎样的作为,想必苏轼对他的才智性情有一定了解,能否担当大任,且拭目以待。
宋哲宗不满10岁即位,一直由他的奶奶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过程中难免积累了很多不满情绪。据说上朝理政时,高太皇太后与宋哲宗面对面分坐两侧,这样大臣禀报要事时,皇帝只能看到他们的屁股,这种滋味任谁都不舒服。有一次高太皇太后问皇帝为什么总是一言不发,他没好气地说:“您都说了,还要我说什么呢?”怨恨的种子早已悄然埋下。
这就是为什么宋哲宗亲政后,全盘否定了他奶奶的政令,将那些受到高太皇太后器重的官员全部非免则贬,苏轼、苏辙两兄弟就在其中。
两年阅三州
苏轼在杭州正干得风生水起,因为两年的轮换期限已到,朝廷把他召回了。宋朝这种走马灯式的任命方式,虽然能避免官员任职时间久与地方产生裙带关系,却也不利于久久为功干一番事业。
1091年离开杭州时,苏轼并没有太多离别的感伤。他的心早已修炼得超然世外、波澜不惊,从写给参寥子的赠词中就能体会出来: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八声甘州”是词牌名,忘机指忘却“机心”,算计之心。
谢公雅志:《晋书》记载谢安“雅志未就,遂遇疾笃”。这里指苏轼希望自己能如愿完成归去的雅志。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典出《晋书》记载有关谢安的故事:安死后,其外甥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某次醉酒,过西州门,回忆往事,“恸哭而去”。 西州,古建业(今江苏南京)城门名。
这首词上阙写大自然的恒定无情:钱塘江潮来又潮归,太阳几度升起又落下,亘古不变,用自然界的久远显示出人之渺小,“俯仰昔人非”,转瞬即逝。苏轼以辽阔时空为背景,显示内心的旷达,白首而忘机,越老越通透。
下阙写与参寥子的友情,西湖空翠烟霏的美景见证了两人心意相得,并约定将来共同隐退东归。最后一句既是安慰之语,也有难掩的不舍。
苏轼回到朝廷后不久就被安排到颍州(今安徽阜阳)任职。颍州是欧阳修非常喜爱并且退休养老的地方,苏轼此前来探视恩师,居住过月余,对这里的感情非同一般。可惜任职仅半年,又被朝廷安排到扬州。虽然折腾了一些,却也算循着欧阳修的轨迹前行,且扬州是他十分熟悉的城市,距离阳羡(常州宜兴)的家园很近,周边朋友众多,一定不会孤单,于是他带着感激之情欣然前往。
令他没想到的是,到任扬州又只安稳了6个月就被召回。此后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和偏爱他的高太皇太后相继离世,京都汴梁的气氛变得压抑又悲伤。宋哲宗亲政,将苏轼外放到定州(今河北保定)。从1091年到1093年的两年间,苏轼在颍州、扬州、定州都是半年左右的短期任职,以至于“两年阅三州”。这样频繁调任,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总觉得朝廷行事很是草率,苏轼只能表示费解和无奈。
他不再发牢骚,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宋哲宗曾是他的学生,这位新皇帝会有怎样的作为,想必苏轼对他的才智性情有一定了解,能否担当大任,且拭目以待。
宋哲宗不满10岁即位,一直由他的奶奶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过程中难免积累了很多不满情绪。据说上朝理政时,高太皇太后与宋哲宗面对面分坐两侧,这样大臣禀报要事时,皇帝只能看到他们的屁股,这种滋味任谁都不舒服。有一次高太皇太后问皇帝为什么总是一言不发,他没好气地说:“您都说了,还要我说什么呢?”怨恨的种子早已悄然埋下。
这就是为什么宋哲宗亲政后,全盘否定了他奶奶的政令,将那些受到高太皇太后器重的官员全部非免则贬,苏轼、苏辙两兄弟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