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名人殿堂
(2021-03-27 18:28:53)
标签:
名人榜样影响 |
分类: 我的文章 |
我们心中的名人殿堂我们心中的名人殿堂
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的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殿堂内供奉了上至伏羲、轩辕祖先,下至明、清各朝的历代帝王和名臣,是我国唯一纪念历代帝王、名臣的殿堂。清朝乾隆皇帝执政时,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把庙中没有涉及到的几个朝代的皇帝、名臣,也供奉入内,共确定的帝王有188位、名臣有79位。
他们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作用可以概括为:卫国,保民,护财,佑福。
我们到欧洲旅游,也可以看到各地的一些纪念馆、纪念碑和名人故居,它们在时光流逝中,讲述着一些生动的往事,仿佛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法国的金字塔广场,有一座圣女贞德的纪念雕像;在俄罗斯的莫斯科郊外,竖立着很多方尖碑,它们纪念着卫国战争中牺牲的人们。
名人们也被载入各种书籍中。我在国家图书馆查阅孔子的研究、传记,看到了各种名人的各种版本的研究、传记。《巨人传》、《影响世界的伟人们》、《获诺贝尔奖的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
每个人的心中,也有着各种不同名人的殿堂,它们供奉着那些我们崇拜、敬仰的人,或者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有能力的、想成为的人。
这些殿堂里的名人们,就像人类生存时空中的太阳、星星一样,闪耀着光芒,照亮着人类的生活,影响着我们,成为我们人生的榜样。
为我们留下了伟大《史记》的司马迁,年青时曾经到鲁国游历,鲁国是孔子生活过的地方,他在《孔子世家》里感叹:“《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大路吗,条条都可通行。’虽然不能人人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孔子用过的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肯离去。”
司马迁心中的名人是孔子,从周公到孔子相隔五百年,从孔子到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也是五百年,司马迁很想达到孔子那样的人生高度,所以他说“五百年代有圣人出”。司马迁的父亲去世前拉着他的手说:“我家世世代代都当史官,你也会接替这个职务。我一直想写一部通史,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千万不要忘记啊!”所以,司马迁在遭受刑辱后,坚韧地活了下来,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与使命,完成了《史记》。
2018年深秋,我到苏州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后,我独自去了天平山的范公祠,拜谒我心中的名人范仲淹。
范公祠位于苏州古城西郊天平山的东南麓,是为纪念范仲淹而修建的,这里也是其家人的墓地。我下了公交车,走近天平山时,天空飘起了细雨,我没有带雨伞,独自沿着山路向前走去,最先看到了三间四柱的阁楼式石牌坊,高大的石牌坊横梁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名言。我在心中重温着这两句名言,它应该是范仲淹人生的精神所在,也是人们来此最能够感受、汲取到的。
我走进牌坊,就看到了范仲淹的雕像,雕像的旁边有一块御碑。御碑的文字详细地记述了康熙、乾隆都来过此地。我低头看着,这脚下的石路应该就是当年康熙、乾隆他们走过的,他们一定也重温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牌坊、雕像前一一地住过足。
雨开始大起来,我的头发、外衣都已经淋湿了,气温也有些下降,但我还是沿着石路向前走去。有些地方,我们匆忙的人生离开了,就不容易再来了。
再看到的就是雨中竹丛里的三太师祠,这是纪念范仲淹的三位祖先的。他们分别是五代(吴越时),任过节度使粮科判官的曾祖范梦龄、任过秘书监的祖父范赞时、北宋时任过三军掌书记的父亲范墉。他们去世后,都葬在了天平山,因而天平山也称为范坟山。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他的这三世祖先,也先后被朝廷封为徐国公、太师唐国公、太师周国公。
但范仲淹的父亲范墉英年病逝。他随母改嫁,少时孤贫,靠胸怀大志,刻苦自励,中了进士。为官后,他曾主持“庆历新政”,巩固边防。他担任地方官时,所到之处,体察百姓疾苦,也皆有政绩。他曾任苏州知州,治理水患,创建州学,造福乡里。他所作的《岳阳楼记》一文,尤为千古名篇。
范仲淹在政治上、军事上、教育上、文学上,都有不凡的建树,是很多人心中的名人,王安石心中的“一世之师”,朱熹心中的“第一流人物”,康熙心中的“济世良相”,乾隆心中的“学醇业广”……
边走着、看着、思想着,我的头发、外衣完全淋湿了,已过午时,山上的人也稀少了。我便循着来路,穿过松柏、竹丛,走下山来。
每个人心中殿堂里的名人,都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言行。我有些自卑地想,我今生无能为官济世,也许在文学写作上,能够受到范仲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