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生存能力

(2012-10-08 16:33:29)
标签:

男孩

三顶帽子

过度爱护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生存能力  

                                                  

冬天的早晨,寒风卷起了地面上的雪尘,让人不愿走出温暖的家门。

济南阳光一百小学一年级一 班的王老师早早就站在教室门口,招呼着一个个背着书包走来的孩子,突然,她看到了一个完全被帽子遮盖住了头部的孩子。这是哪个孩子?是不是走错了班级? 王老师甚至一时分辨不出这是个男孩还是女孩?

她迎上去问:你是哪一个同学?

我是刘天宇。老师我看不见路了。叫刘天宇的孩子说完就站在了离教室有十几步路的地方,不再往前走,他背着书包,身上的衣服厚得都举不起手去推一下帽子。

老师上前接过他的书包,发现他头上的帽子几乎压住了眼睛。她赶紧帮他摘下帽子,发现这个六岁的小男孩竟然奇怪地戴着三顶帽子。

    你怎么戴这么多的帽子?老师不解地问。

我妈妈说我的小黄帽冷,把她的给我戴上了,下车进校门的时候,爸爸也怕我冷,又把他的给我戴上了。 天宇说。

唉,快进去坐下吧。王老师不由得感叹。

阳光一百小学是一所社区学校,这个社区里的居民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所以他们都更有各种条件教育和疼爱孩子。但是总有一些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和疼爱,他们总是带孩子去吃肯德基、给孩子穿名牌衣服,孩子一出门就开车接送,像是把孩子包裹在了严严的保护罩里,不让他们接触到风雨、经受任何的委屈。

这个戴着三顶帽子的孩子,就已经被过度地保护了,他有腿但是很少走路,有手但不需要拿东西,好在爸爸妈妈还送他来上学学习,不然他都不需要用脑来思考了。他在爱的包裹和压力下,几乎失去了本能和天性。刚才,那三顶帽子压下来,他的眼睛都看不清路了。

天冷的时候,家长不能总是给孩子戴三顶帽子、穿三件羽绒服吧?天热的时候呢?刮风下雨的时候呢?还有那些不能预料的天气变化呢?王老师给我讲述这个戴三顶帽子的故事时,我一直在想,这些被父母的疼爱完全包裹起来的孩子,接触不到炎热、严寒,他们怎么会有抵抗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呢?
    家长与其给孩子这么多的保护,倒不如把他们放入自然的四季中,让他们去经受变化,引导他们锻炼身体,增强适应的能力了。

人类的各种生存能力,都是在长期的适应和抵御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我们说话的能力,是由于有了群体、需要交流才产生的;北欧人高高的额骨、长长的鼻子是为了适应和抵御时常的暴风雪而进化出来的;我们亚洲人的黄皮肤、矮身材,也是亿万年来,长期在这片黄土陆地上生存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看人类以外的一些动物的特异能力。

非洲草原上健壮的瞪羚,奔跑的速度一般都在每小时60公里,要快于猎豹的速度。这是被狮子、猎豹、野狗等捕食动物逼出来的,因为瞪羚是食草动物,它们没有尖牙利齿,如果再不能奔跑,那就难以生存和繁衍下去。瞪羚妈妈临产的时候,都是躲到隐蔽的灌木丛中。小瞪羚刚刚落地,妈妈就会迅速地舔净它身上的胎水和血迹,并且边舔边催促它站立起来。小瞪羚踉踉跄跄地站立起来以后,妈妈又开始催促它走路、奔跑,跟上迁移的群体。虚弱的小瞪羚在妈妈的不断催促下,只得顽强地尝试站立,然后开始跟随着妈妈向前奔跑,跟随着群体迁移。瞪羚妈妈对于孩子的教育和保护,不是把它护在身下爱抚,而是帮助和催促它迅速地生长出自己的生活能力。

我们人类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疼爱,也应该重在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上,而不是把他们包裹起来,根本不让他们接触到陌生、不舒服或者艰苦的环境,不然,他们的肌体就不会有感知和随之产生的适应能力,更不会有抵御的能力了。而且他们由于不知道什么是炎热、寒冷和艰苦的生活,没有感受和对比,也就根本不会知道什么是舒适,什么是温暖和幸福。

像刘天宇父母这样的家长我还见过一些,他们不让孩子跟陌生人说话,不让孩子自己过马路,不让孩子独自去上学等等。有一对带着孩子旅游的年青夫妇,他们四岁的孩子想去摸一摸清晨小河边的冰是什么感觉,母亲马上反对:不行孩子,别掉下去!当孩子坚持要去摸一摸的时候,这位母亲竟然抓着孩子吓唬道:“河里有妖怪,你不能过去摸!

其实那条小河清浅得能看到水底的水草和碎石。

这位母亲不仅阻止了孩子了解冰的兴趣,还为他增加了一种惧怕的事物——“妖怪。这个小孩子恐怕要用好多年才能明白“妖怪”是个什么东西。

天下父母皆爱自己的孩子,但一定不可只把孩子包裹在爱的罩子里,让他们透不过气来,妨碍他们接触不同的外部世界,甚至妨碍他们伸展手脚去探索和感受陌生、新奇的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