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火车站视觉纪实4:英式车站大楼以及电报楼、电厂、车务段…...

标签:
浦口火车站英式建筑电报房电厂车务段 |
分类: 纪实详拍 |
↓P 1:

↓P3:“中山停灵台”—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运抵南京在此广场停留。汉白玉基座上安放一颗刻有国民党党徽的巨大石球。文革期间被毁,石球在2004年从地下挖出来放置在复建的停灵台上。

↓P4:当时建设津浦铁路是由英德合资经营,在山东韩庄以北归德国,以南是英国设计建筑,因此,浦口火车站是典型的英国建筑风格。据说,过去从北方开来的火车,只要远远地看到这红色的瓦楞铁的屋顶,就知道快要到达浦口了。照片左下是当年的英式建筑----电报房(后来改成售票处)。

↓P5:浦口火车站的主要建筑,包括五个部分:
火车站大楼、电报房(售票处)、车务段大楼(贵宾接待室)、月台和雨廊,以及停灵台。这就是最早的“电报房”,后来改成售票处(后来贴的瓷砖很不协调啊)。

↓P6:我到处寻找,才在当年的“浦口电厂”里,找到了这个角度,来记录当年的电报房:它坐落在车站大楼的东南角,都是红色的瓦楞铁屋顶,其后面还有相连的、略低的两栋房屋,总共是四栋连体。
↓P7:我又爬到了另外一栋楼的平台,拍下了它的西侧。我想,当年这可是非常高级的建筑了,应该是电报房以及铁路的高级职员们的住处吧。我又深入里面:阴暗、潮湿,但是伴着木楼梯的吱吱响声,我仿佛看到当年洋楼住宅的奢华场景。现在里面住着不少人家,杂乱无章,十分破败。

↓P8:这是车站大楼的西北角。不知道屋檐下的一段装饰为何缺损。

↓P9:车站大楼正面的一层下的雨棚,是和这双立柱的拱形雨廊“无缝”连接起来的。可能英国人当年也饱尝南京“火炉”的骄阳,以及梅雨季节同伦敦一样的绵绵细雨。真的是体现了艺术的美和人文的和谐之杰作。


↓P6:我到处寻找,才在当年的“浦口电厂”里,找到了这个角度,来记录当年的电报房:它坐落在车站大楼的东南角,都是红色的瓦楞铁屋顶,其后面还有相连的、略低的两栋房屋,总共是四栋连体。

↓P7:我又爬到了另外一栋楼的平台,拍下了它的西侧。我想,当年这可是非常高级的建筑了,应该是电报房以及铁路的高级职员们的住处吧。我又深入里面:阴暗、潮湿,但是伴着木楼梯的吱吱响声,我仿佛看到当年洋楼住宅的奢华场景。现在里面住着不少人家,杂乱无章,十分破败。

↓P8:这是车站大楼的西北角。不知道屋檐下的一段装饰为何缺损。

↓P9:车站大楼正面的一层下的雨棚,是和这双立柱的拱形雨廊“无缝”连接起来的。可能英国人当年也饱尝南京“火炉”的骄阳,以及梅雨季节同伦敦一样的绵绵细雨。真的是体现了艺术的美和人文的和谐之杰作。

↓P10:向东,通向浦口码头。拱形雨廊,以前一直横穿过马路直通码头。旅客出站一路走来,阳伞、雨伞都用不上。

↓P11:向西,通向车站大楼的进出口。镜头记录这夕阳西下的时刻,空荡荡的雨棚更显华美,在这雨棚“隧道”中穿行,真有轮回100年前的感觉。


↓P11:向西,通向车站大楼的进出口。镜头记录这夕阳西下的时刻,空荡荡的雨棚更显华美,在这雨棚“隧道”中穿行,真有轮回100年前的感觉。

↓P12:车站大楼南侧黄色钢架顶棚,是出站的通道,也和这拱形雨棚交汇对接。

↓P18:这就是坐落在“洋街”——现在叫“大马路”的东端的电厂大门,里面现在什么企业也没有了。看门的师傅很好说话,你可以进去拍摄。

↓P19:你看:有人好奇地在窥视这已经封闭的浦口车站大楼,及其风雨百年的残留;有人也“好奇”地在审视这已经开放的中华大地,及其风雨百年的历程…...
↓P15:这就是和车站大楼同龄的“车务段大楼”,同属英式建筑,后来改为“贵宾室”,现在是公安派出所和物流公司占用。

↓P16:从西面拍摄,可以看到,作为贵宾室,它临近站台,方便官员上车和出站。

↓P17:为浦口火车站专门修建了发电厂,说明这南北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现在,发电机组早已没有了,残存的厂房,局部被开发为旅馆。只有看到这百年建筑,才会使人们记得,它坐落在当时被称作“洋街”的东头,南来北往的人们穿梭在这街道两边的旅店、饭馆、银行、当铺、商铺、镖局、邮局、书馆、会馆、作坊、戏院、妓院……,还有专供英国技术人员和家属购买洋货的商店,后来在南京的外国人也在这里汇聚。那热闹的情景,不亚于上海的南京路。

↓P16:从西面拍摄,可以看到,作为贵宾室,它临近站台,方便官员上车和出站。

↓P17:为浦口火车站专门修建了发电厂,说明这南北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现在,发电机组早已没有了,残存的厂房,局部被开发为旅馆。只有看到这百年建筑,才会使人们记得,它坐落在当时被称作“洋街”的东头,南来北往的人们穿梭在这街道两边的旅店、饭馆、银行、当铺、商铺、镖局、邮局、书馆、会馆、作坊、戏院、妓院……,还有专供英国技术人员和家属购买洋货的商店,后来在南京的外国人也在这里汇聚。那热闹的情景,不亚于上海的南京路。

↓P18:这就是坐落在“洋街”——现在叫“大马路”的东端的电厂大门,里面现在什么企业也没有了。看门的师傅很好说话,你可以进去拍摄。

↓P19:你看:有人好奇地在窥视这已经封闭的浦口车站大楼,及其风雨百年的残留;有人也“好奇”地在审视这已经开放的中华大地,及其风雨百年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