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行

标签:
海南岛当代文学研究会 |
分类: 见闻杂记 |
第一次知道海南岛,是在家里所存一本《中国地理》教科书的插图照片上,图片说明是“热带风光的海南岛”,画面前方是斜长着的高大的椰子树(或棕榈树),下面是稻田。而书中与之对比的是另一幅照片,上面是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对林海雪原我也向往,但“热带风光”更具诱惑力,因为我对它的感觉应该是“华丽”,虽然看到的只是黑白照,虽然当时还想不起合适的形容词。再后来就是在芭蕾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里,特别是第二场《清华控诉,参加红军》
和第四场《党育英雄,军民一家》:前者的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灰色树干上红艳艳的木棉花,与序幕和第一场阴暗的场景对比强烈;后者的背景是椰子树和万泉河,以及漫天的朝霞。这样的景色与身穿军服短裤的娘子军战士,配上那音乐天才创作的天才音乐,给人以似人间又似天上的感觉。
学地理得知,寒带多针叶林,热带有阔叶植物。松柏使我敬仰,椰子树、芭蕉树、棕榈树使我心驰神往。小时候首次“独资”买的价值六分钱的线描连环画《消息树》和两年后又买的彩色连环画《一个小女游击队员》,分别表现的是越南和老挝小朋友的抗美故事,里面就都是这些阔叶树。越南电影《阿福》里阿福爬上高得让人眼晕的椰子树的情景,使我至今不能忘怀。
2010年11月26日12时35分,我登上由北京起飞的海航7182次客机,应邀出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年会,于下午16时20分左右抵达海口美兰机场。在机场一时没能看到阔叶植物有些诧异和失望,但去市区的路上终于看到了椰子树和棕榈树!
到海口最初最强烈的感觉是这里气候的适宜和空气的清新宜人。登机时在北京穿的是毛衣毛裤外加厚风衣,在这里只需穿单裤和衬衣,怕冷一点的早晚加件西服外套即可。以往去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地,虽也是南方,但除了空气湿润些,打量街景、地貌、植被,似乎与北国城市乡村区别并不太大。而晚上走在海口的大街上,看到棕榈树椰子树树影婆娑,感觉确实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一直体味:这到底相当于北方什么情况下的感觉呢?说是夏天吧,这里绝无北方盛夏常有的濡湿闷热,这里则是干爽;大概有些像北方初夏,或者像非桑拿天的夏夜,或者是夏日雨后天晴的感觉。
27日全天开会。上午开幕式后,是第12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颁奖仪式。共有两套丛书、16部专著获此荣誉。我的《“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忝列其中。
然后是合影和大会发言。四百来人的空前规模使合影时的排列费时较长。下午小组讨论时我作了发言,主持本组的章组长对我的发言作了呼应。28日仍是上午大会发言下午小组讨论,共分6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60多人,已接近一般学术会议的大会发言规模,只是不坐主席台。大会发言的名人大腕居多,偶尔照顾东道主和偏远地区及个别单位个别人士。我对发言认真做了笔记,感觉大腕确实名不虚传,言辞犀利见解精辟。由于会议没有安排在海口市内的观光,下午我逃了次会,只身从下榻的位于海口最北端的海甸岛的燕泰酒店出发,沿海甸五东路到人民大道,又顺人民大道过人民桥,在桥头拍了几张风景照,在钟楼附近停留片刻回返,
回程走的是人民大道—海淀三东路,进入小巷般的海彤路,从几乎没有路的地方回到宾馆。全凭新买的6元钱的海口地图,走的是最捷之径。在城市生活了近30年的我,这次独自上街,竟又有了1979年初到天津时逛解放路、和平路的感觉。这并非是说海口的大街多么繁华,而是说那种好奇心和探险感类似。往返共用两个小时。
29日上午大会发言和闭幕式,午饭后大约13点半,绝大部分与会人员分别登上6辆旅行大轿,沿海南东线高速南行。导游是个40岁的海南女,很敬业,一路不停地演讲她的导游词。大概没有考虑到这次游客的特殊性,演讲词的一些段落(段子)显得有些粗俗,由于音调高,又借助话筒,给人的感觉是语言的暴力,使车上的人无法午睡、无法相互交流,而我对沿途植物很感兴趣,导游却不能及时介绍。不过也知道了为什么刚离海口几十里之内为什么土壤颜色是黑的,而与往南的红壤不同——古时火山爆发之故也。
三点半左右到琼海。这里在海南岛的东海岸线的中部偏北,是当年红色娘子军所在地,地图上标有“椰林寨”、“南霸天故居”等景点。但会议主办方或者旅行社看来没有太多“红色”情结,车到这里没有停留,而像东拐到博鳌,游览了玉带滩和博鳌亚洲经济论坛会址,
而我对后二者之前并不向往。之后就接着登车南行,到陵水时天已黑,住在香水湾红磡宾馆。这里明显比海口热了,晚上睡觉阳台的门必须开着。
30日上午8点多到达三亚的“鹿回头”。这里是中国陆地的最南端,在此向南眺望西沙、南沙和曾母暗沙。
当然只看见无边的海水。然后是在大东海海滨游泳。花30元买了游泳裤,45元租衣箱及淡水淋浴费。刚下水有些凉,让脖子以下浸入海水片刻就适应了。结结实实喝了两口海水,感觉确实是盐水:当时面向海滩背对浪头,没有防备。下午又游览了观音庙,虔诚地为亲人求了镀金护身符。
12月1日上午先是参观水晶博物馆,再游亚龙湾。沙滩阳关刺得睁不开眼,感觉太阳离得确实近。
下午上车返海口。途中车上,看着窗外田里劳作的海南农民,他们和她们戴着锅盖样的大草帽或斗笠,感觉跟暑期在野地里喷药间苗的北方农民差不多。不同的是没有那么高的青纱帐,而且到处是成片的椰林。
2日早5点半起床,动身赶往机场。飞机8点起飞,11点20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大厅时,必须穿上羽绒服了。
这次海南之行,看惯了乃至看腻了椰子树棕榈树。海口的椰子树很矮,和电影上以及想象中的椰子树相差甚远。过了琼海开始看见较高的椰子树:树干光光而树身垂直或倾斜,但也并不比北方的白杨树高。树身垂直光滑像水泥电线杆、树干上面绿而渐尖的,导游说是叫“霸王棕”。还有一种树身像啤酒瓶子的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但最大的意外和遗憾是,几天内从北边的海口到中部的琼海、陵水,一直到最南部的三亚,竟没有发现一株木棉树!红花满枝的木棉树,和红色娘子军一样,可是我早年对海南最深的印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