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与李玫瑾
(2011-04-05 09:38:41)
标签:
药家鑫李玫瑾道德教育 |
分类: 社会时评 |
药家鑫事件目前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它触及当下社会的两大病症,即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主流价值观对贫贱者的歧视漠视。
教育的缺失,主要是道德教育的缺失。30年来,似乎谁强调道德,就意味着谁守旧落伍,谁与个性主义、人欲解放的启蒙潮流背道而驰。学校里的德育基本被“省略”了,即使名义上有,也变作“政育”,或智育(实乃升学考试教育)的一个分支或手段。中小学里,学生地位高往往是因分数高、成绩好。善良与否不重要,过于善良还被鄙视。
看到网络上对李玫瑾教授的一片声讨,我特意看了一遍网上李玫瑾教授对此事点评的视频(央视新闻1+1),发现李教授谈话的主旨似乎并不像有些博文写得那样荒唐:她主要是分析这起案件发生的心理根源,主要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过,由于没有从道德上分析此事的是非,较少从被害者角度谈,这些言论很容易被误解成为罪犯辩护。
绝大部分人同情张妙,主张杀药,则是因对贫贱者(特别是农民和民工)被歧视、被漠视的现实的强烈不满。而这种舆论使人看到了我们大众舆论的健康主调,看到了道德复兴的希望。
我也主张杀药:不是精神病,有明确的杀人动机,犯罪手段残忍,杀人必须偿命,没什么说的!即使你抗日战争扛过枪、解放战争负过伤、抗美援朝过过江,也不能例外!君不见夫延安时期的刘克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