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
(2010-02-09 09:06:01)
标签:
爱情感觉相契“幸福的相遇” |
分类: 阅读札记 |
近日读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发现几段论述,给我关于《寒夜》之“生命欲求冲突说”又找到一理论支持: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走到一起,还要结婚呢?“揭去层层面纱,不就是性的饥渴加上人工创作,一个婚姻就这么诞生了”。(池莉《不谈爱情》)这只是一种解释,更重要的是,人们结婚是为了抵制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哀伤,想与一个人终生厮守……。
但是,事实上,既然爱情一开始就是一场误会,既然“感觉相契”的“幸福的相遇”几乎无法企及,那么,婚姻也难免是一场错误,像“新写实小说”中太多的错误的婚姻那样。并且,除此之外,个体之间感觉的无法沟通同时还包含了人的感觉的飘忽易逝。“新写实小说”倾向于把这种感觉的易逝归咎于凡俗的日常生活的磨损,而事实上,这或许更多地是一个感觉自身的问题。瞬间的、一时的感觉究竟能够持续多久?相契的感觉能否永远相契?感觉是经受不起这种质问的,这是自由伦理的脆弱性,也是爱情婚姻的脆弱性。
社会的最终极的存在是社会个体。在现代个体的心灵世界里,那些与生俱来的恐惧,那些飘忽、破碎、分裂、失序的生命感受,那些所有种种成长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如何才能够解脱呢?设想一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伦理的方式都是无能为力的。这种生命感觉内在于自我本身,它并不因人的政治地位、经济水平、社会身份等等方面的改变而有所改观。这是现代人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却是一种感觉着痛苦绝望的方式。在现实物质世界中,这种意识到的痛苦绝望几乎是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人获得解脱的,除了坚持忍耐或坚持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