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60后!
(2009-01-10 17:43: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时评 |
上回说到关于与地面保持“距离”的事,其实是为我的博文风格大致定一个调子:先从最远的距离——宇宙空间说起,画了一个任谁也跑不出去的圈儿,再逐步接近正题。以后的话题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平时一大堆的责任、义务、规则,难道在这里还不让洒家随便一回?
这回先说关于“年代”的事。
自从有“80后”之说,人们对“年代”及其所代表的年龄段格外敏感起来,继“80后”之后又有“90后”之说,又前推到“70后”、“60后”、“50后”等等。那些“40后”、“30后”们上网的不多,20后们即或健在也绝大多数远离网络世界,所以关于“50后”以前的说法还很少见到。尽管79年出生的距离80年出生的比距离70年出生的更近,但这数目字确有一种神奇力量,使79年生人的将自己与70年生人的划归同类。这种划分有时也关系到实际利益,譬如参加成年组还是少年组的比赛,以某某年为界调资提干、享受某某待遇或离休退休。因此,自有身份证以来便有效齐天大圣去阎罗殿上访(下访)之法者,只是老孙改的是“下限”,这些人改的是“上限”。我有个老同学,他明明比我大四岁,是59年生人,俺一直称其大哥,可现在的身份证却是64年出生,成了俺小弟。
在下63年11月出生,属于“60后”。一年前读了王沛人先生《六十年代生人》一书,深感共鸣,也产生了想说点什么的欲望。一年后的今天,那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俗务暂时了却,可以说一说了。
碰巧今天读刘心武先生获茅盾文学奖的《钟鼓楼》,读到里面所写一个出生于1966年的“60后”(与沛人先生同岁啊),唤作姚向东。刘心武先生这位“40后”对“60后”们的描述是:
“小小的年龄,贫乏的经验,尚未发育完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承受如此巨大的、频密的、戏剧性的大转折,他们会产生一些什么问题,出现一些什么心态,导致一些什么后果?似乎我们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一时都还来不及进行细致的专题研究。”
刘先生话语间充满怜悯和忧虑。其实大可不必。其实俺们60后生的时代挺好的。不信你问问孔庆东教授和王沛人先生。就儿童的全面发展而言,就童年生活的自由、充实,对未来和未知世界的憧憬而言,究竟是现在的“90后”(如我女儿)幸运还是我们60后幸运,我觉得这很难说。
所以,是该俺60后发出声音的时候了!
毕竟俺将要说出什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