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开卷第一回也。按例应当先“破题”。敝博客筹备阶段唤作“宇宙外面”,那就从宇宙说起。
“宇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1)包括地球及其他天体的无限空间;2)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说到底,是认为宇宙是无限的。这宇宙无限论实际是俺从小接受的牛顿及恩格斯的宇宙观。
但“大爆炸”说使上面的说法产生了问题,它认为宇宙本来只是一个点,大小就像小时候玩的玻璃球。突然有一天,就听“嘭”的一声,“玻璃球”爆炸了,碎片碎末向四周飞散,越扩散越远。那些碎片碎末一直燃烧着的就是如今的恒星,灭了火凝固成石头疙瘩(或者像腌咸鸭蛋那样外面裹层泥土,比如咱地球)的就是行星。这就是宇宙有限论,它认为只有有碎片碎末即“物质”的地方才叫“宇宙”,没有的地方就是绝对的虚空或虚无。这有限论不只认为空间有限,它认为时间也是有限的,时间结束的时候就是“热寂”的时候,即那些火蛋子火球球都熄灭的时候。这又与“世界末日”说一致了。而认为宇宙有一个起始点,同样会导致有神论、导致上帝创世说:要不,那玻璃球怎么产生的?而且,凭什么单单在那一刻,它就“嘭”的一声爆炸了呢?
郭大诗人《凤凰涅槃》有云;
宇宙呀,宇宙,
你为什么存在?
你自从哪儿来?
你坐在哪儿在?
你是个有限大的空球?
你是个无限大的整块?
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那拥抱着你的空间
他从哪儿来?
你的外边还有些什么存在?
你若是无限大的整块,
这被你拥抱着的空间
他从哪儿来?
你的当中为什么又有生命存在?
其实,“无限论”与“有限论”分歧的关键,在于“宇宙”究竟是指“物质”还是“空间”。大概有限论着眼于“物质”,无限论侧重于“空间”。而辩证唯物主义——我们以往教科书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硬性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它告诉我们,不存在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可是,那些离“玻璃球”最远的、“碎片碎末”“暂时”(几万亿年的“暂时”)还没崩到的地方,难道就不是“空间”?“爆炸”前如果没有“空间”那往哪儿崩啊?难道四周都是无限厚的铁墙?如果没有空间,那填塞着的不就又是”物质”了吗?……
不能想了……
在大海上四顾,觉得人和船真是渺小;从飞机上俯瞰,觉得地面上的一切真是像蚂蚁世界一样微不足道,乃至可怜。
可我们还得在这地面上忙碌,逐渐而又越来越快地变老。还要绞尽脑汁机关算尽,还要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还要山盟海誓捶胸顿足,还要“耶~~~~~”或者“TMD”。要不活着也没意思。
但,与这些保持一段距离总是好的。这个距离不至于高到远到看不清或低到近到看不明。
怎么保持,这是一个问题。愚以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