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014-11-18 01:06:08)
标签:

365

旅游

风景

摄影

随笔

杂谈

分类: 大洋洲

      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歌剧院三面临海,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悉尼歌剧院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歌剧院其特有的船帆造型,加上悉尼港湾大桥,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

      悉尼歌剧院在世界各国游客的的眼中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想必任何一位来悉尼旅游的人,都不会放弃一睹悉尼歌剧院风采的机会。我们到达悉尼的当天下午便来到了这座举世瞩目的艺术殿堂脚下,非常遗憾,今天的天气太不给力了,阴沉沉的天空中,时而还飘来一阵阵的小雨。这样的天气,对喜欢摄影的我来说,实在略感扫兴。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4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5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是澳大利亚全国表演艺术中心。它耸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它三面环海,南端与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悉尼歌剧院的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最后一个背向海湾侍立。远远望去,就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海面上,艺术的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悉尼歌剧院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自歌剧院建成起,一直是悉尼市的标志。然而,如此绝美的传世佳作和《世界文化遗产》,它的最初设计图纸,竟然曾被一群无知的评委们所淘汰后丢进了垃圾箱里……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6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7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8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9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0

      悉尼歌剧院1959年3月破土动工,1973年10月落成揭幕。悉尼歌剧院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歌剧院的歌剧厅可容纳1547名观众,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由于我一直在歌剧院的外面拍它的外景,结果错过了到里面各个大厅参观的机会。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1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2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3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4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5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6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由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7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8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19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0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1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2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3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4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剧院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徵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最终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的设计屏雀中选,歌剧院建设从1959年3月开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资1亿200万澳大利亚元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了悉尼歌剧院彩券。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5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6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7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8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29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0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1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2

      公元1956年,丹麦37岁的丹麦年轻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看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悉尼歌剧院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这灵感是来自切开的橘子瓣,他当年的创意其实就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个被切下的一瓣瓣的橙子皮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被刻成小型的模型并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据说,约恩·乌松对风帆和贝壳这两个歌剧院外形的比喻也非常满意。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3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4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5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6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7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8
322@365我看到的悉尼歌剧院(上篇)
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