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千余米的廊棚,西塘的廊棚,还真有点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味道。有了这廊棚,来西塘游览,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西塘的廊棚是水乡特有的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的1300多米长的廊棚,如今已成为当代人赏古、探幽的一景。
1
到了西塘,那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为吸引人,每日摩肩接踵的游人都是络绎不绝。这里的街道都是临河而建,商铺的生意就在河边做成。往昔,水乡农家的出行以河为道,以舟代步,许多交易只能在船上或岸边进行,为此,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便应运而生,并代代传承,相沿成习。
2
步入西塘的廊街,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据说,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
西塘廊棚传说之一: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铺子。胡家铺前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帮着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但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了起来。这么一来,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不想胡家铺子因了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来,棚屋连成了一线。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了。
西塘廊棚传说之二: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
3
西塘古镇的西园旧址在西街计家弄内,系明代朱氏别业,后出让给孙氏。园内有树木、花草、假山、亭池等,风景优美,春意盎然。东侧假山上有“听涛轩”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松1株,高数丈,风来稷稷有声,故名。小桥流水,石狮门厅,环绕砖砌花格游廊、水榭、曲桥、凉亭、人工瀑布等,这里实乃令我流连忘返。(这些花和树叶,都是在西园里随拍的)
4 5 6 7 8 9 10 11
石皮弄在西塘镇下西街,"种福堂"西首,是夹在两幢住宅之间的露天弄堂,建于明末清处。在西塘镇122条长短不一的弄中,石皮弄最窄,宽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由166块石铺成。石皮弄左右两壁梯级状山墙有6-10米高,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古老而又独特的风姿。
12 13 14
种福堂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即宋御营司都统制王渊,王渊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后遭明受之变。清顺康年间,其中一脉子孙移居西塘镇,此宅为典型的明清民居风格。其第三进为正厅,厅堂正中央悬挂有康熙年间翰林侍读学士海宁陈邦彦题名为“种福堂”的匾额,以告诫后人“平日多行善积德,日后定能使子孙得福”。
15 16 17 18 19 20
西塘的三大特色之一的“桥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据导游介绍,古镇中的这些各具特色的27座古桥中,最具代表特色的当属:狮子桥、环秀桥、五福桥、卧龙桥和送子来凤桥,其中的环秀桥和送子来凤桥都是始建于1581年(明代万历九年)。遗憾,由于时间仓促,我未能将它们对号入座在我的照片中。
21 22 23 24
在短短几个小时里,我看到的西塘古镇,是个平民化的小镇,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如此朴素,这里没有周庄的繁华,也没有南浔的富甲之态,但是西塘的“桥、弄、廊棚”及白天和夜晚时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绝对会令亲历的旅者陶醉!以后若再有机会来西塘,我一定会在这里留宿,看一看西塘古镇美丽的夜色。
25 26 27 28 29 30 31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