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佤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2009-12-14 08:26:02)
标签:

佤族

万物有灵

天地

山水

自然崇拜

文化

分类: 佤族走廊

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称鬼神。佤族对鬼和神并没有分开,都指观念中的灵魂。佤族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与灵魂有关。通过人性的泛化和外推,也就很容易地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灵魂,都受一个不可理解的力量所主宰,由此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佤族自然崇拜主要有天地崇拜、山崇拜、水崇拜、石崇拜、火崇拜、树木崇拜、牛崇拜、狗崇拜、鸟崇拜等等。

1、天地崇拜

对天地的崇拜是佤族自然崇拜的重要内容,佤语称为“席也席永”。佤族把天和地看成人世间的一切,世间的罪恶,天和地会惩罚;世间的不平之事,天和地也会公正处理。所以,佤族在遇到讲不清的、想不通的、不成功的事时都会用一句“席也席永”来了结。佤族认为,“席也席永”会压倒一切邪恶,给人真理和无穷的力量。

2、山崇拜

生活在“阿佤山区”的佤族崇拜山,而最崇拜的山是公明山和焦山。创世神话《兄妹神》说,人从司岗(沧源佤族意为葫芦,西盟佤族意为石洞)出来以后,不会种地,而野果、野兽又不够吃,只好吃土。人去找莫伟(佤族神格中各种大神的统称)要谷种,他说谷种在海水底下,要最勇敢最有智慧的人才能够取出来。鹿埃姆、鹿埃松兄妹俩自告奋勇沉入海底,战胜了守护谷种的龙王兵将,把谷种取了回来。兄妹俩死后分别变成了阿佤山的南北两座大山。哥哥仍叫鹿埃姆,即现在缅甸境内的公明山。妹妹仍叫鹿埃松,即沧源班洪的焦山。佤族人现在依然祭祀公明山和焦山,祭祀公明山用公牛、公猪或公鸡,祭献焦山用的是母牛、母猪或母鸡,祭祀的次数各寨不一。

3、水崇拜

佤族村寨大多建在山顶或山坡的平缓地带,水对阿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佤族一年里的宗教祭祀活动首先从祭水开始。在每年年底,各村寨都要对公用的水沟和水井进行修理维护,将脏物彻底清除,拆旧换新笕槽。在此之前,必须先由魔巴到水源头杀鸡做鬼,祭祀水神,祈求水神赐予村寨永不枯竭的清泉。当新水流通时,全寨的人便争着接新水回家,抢到第一筒水的人为最有福气。夜晚,全寨男女老少集中到广场唱歌跳舞,表示对水神的敬仰和感激。

佤族的水崇拜大多还和特定的河流、溪水有直接的联系。民间故事《澜沧江和滚弄江》说的是澜沧江和滚弄江原是对相亲相爱的夫妻,后因吵架而分手。由于在夜晚分开,澜沧江用松明照明,走得好快,因此水是浑的,两岸的松树长得多;滚弄江用竹子照明,走得很慢,因此水是清的,两岸的竹子长得多。《姑娘河》、《鸟泪泉》等传说则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姑娘河与鸟泪泉的来历,是佤族崇拜水的表现形式之一。

4、石崇拜

佤族有着浓厚的石崇拜。石崇拜作为佤族古老的习俗之一,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梅神”石房子崇拜、牛角桩石崇拜、远古石器遗物崇拜和“相” 石崇拜等等。佤族石崇拜是其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在宗教意识里的反映。

5、火崇拜

火,对于人类而言意义非常巨大,在佤族心目中更是神圣。佤族民间习俗认为,进入新的一年,不能用旧火,否则,村寨容易发生火灾。每年农历十二月或次年一月必须举行迎新火活动。取新火的时候,各家各户在长者的指挥下,将自家火塘里的火用水浇熄,举行“送旧火”仪式,然后全村男女老幼跟随长者到神山取新火种。有的寨子是以“钻木取火”的方式获取新火种。取得新火种后要立即带回长者家中燃成大火,各家各户再将新火取回使用。

佤族民间习俗还认为,家中的火塘是火神居住的地方,因此,火塘的火不能熄灭,人不能从火塘上跨过,不能用脚乱踩火塘的三脚架和柴禾,否则会因亵渎火神而受到火神的惩罚。

6、树木崇拜

树木也是佤族崇拜的对象。创世神话《司岗里》记述,人从司岗出来时,不知道要住在什么地方,莫伟(佤族神格中各种大神的统称)对岩佤说:“凡有大椿树的地方就是你的在处。”所以,山林是阿佤人生存的最早依托。佤族把大榕树看作“神树”,村寨边的大榕树被认为能保佑平安,山川上的大榕树则能保佑丰产。大榕树在阿佤山无处不见,是佤族自然崇拜的主要植物。

每个佤族村寨附近都有一片长着参天大树的茂密林子,佤族称其为“龙梅吉”,即“鬼林地”。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至今,许多佤族村寨的神林还保护得较好,有的成为风景林,有的仍作为禁忌场所。沧源勐角乡翁丁村的神林、糯良乡南撒寨的一片林地、单甲乡单甲大寨东北面的原始森林和班洪乡南板村的一片大榕树林都是不可乱闯之禁地。

佤族的树木崇拜还体现在以下方面:新建一个村寨时,首先要选好神树(林)。建盖新房时第一棵砍伐的大树为柱,不能选“丫”字形的树,砍伐时要注意大树倒下的方向,以平稳着地为佳。砍伐制作木鼓的木料时,一共要去三次。第一次去时先看准哪棵树好,摆放祭品,念祝辞;第二次去要好好观察树是否被雷劈过,树杆有没有空洞;第三次由老人、头人及村寨的青壮年男子去,要杀鸡占卦,酹酒祝辞,之后才能砍伐。佤族信仰大树鬼“腔秃”,砍伐大树时,不能忘记在树桩上置放一块石头,算是付给“腔秃”的代价,否则砍树者有被树砍死的可能。

7、牛崇拜

佤族的牛崇拜历史悠久,而最能说明佤族牛崇拜古已有之的考古发现,是云南沧源崖画。汪宁生教授认为:“牛的形象在崖画中所在皆是。” “动物形象的数量仅次于人物形象,而动物图形中以牛的数量最多。”佤族之所以崇拜牛,是因为牛是佤族的救命恩人。传说人类从司岗出来不久,佤族人的首领是圣母马奴姆(妈农),她有一个女儿叫安木拐。不知什么时候,世上突然漫起了大洪水,淹没了平地。马奴姆母女俩被洪水冲到一座山顶上。洪水还在不断地涨高,淹没了马奴姆母女栖身的山头,又淹没了她俩的脚背。眼看洪水就要淹到她俩的小腿,此时突然游来一头水牛,亲切地用舌头舔她俩的手和脚。马奴姆母女爬上牛背,水牛驮着她俩不知游了几天几夜,把她们送到了美丽富饶的公洛母大山上。这座山很奇怪,水长高,它也跟随长高,始终不会被洪水淹没。山林中有数不清、摘不完的野果。佤族人的圣母马奴姆和她的女儿安木拐活了下来,才有了今天的佤族人。

在佤族的现实生活和文化习俗中,牛崇拜也有诸多表现。云南沧源和西盟等地的佤族村寨,其典型的图腾柱是牛角桩或“丫”形寨桩,究其原因,是因为牛在佤族人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前,佤族社会盛行剽牛祭祀,在举行一些重大活动如拉木鼓和盖大房子时,都要剽牛祭祀天地和鬼神。哪家剽牛,都栽一新牛角丫。牛角丫用约二米长的木头砍成,其上端为丫状,如牛角。几乎每家房外都有牛角丫,富裕户有的达几十个,表明他家剽牛多,并显示财富和地位。同时,佤族人家家户户都把祭祀后的牛头骨架挂在房屋前,用以象征对牛的崇拜以及财富和地位。沧源帕良的佤族认为和人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牛了,每年收耕新米后,总要将第一碗新米送给牛。

8、狗崇拜

佤族的狗崇拜源远流长。从考古资料看,沧源崖画中有十多个狗图,沧源崖画是佤族以狗为图腾与石崇拜结合而产生的艺术杰作;从佤语地名的分析看,“永寿”因佤族的狗崇拜而得名;在佤族的民间传说里,关于狗的民间传说有七则,展示了佤族的狗崇拜;在佤族的现实生活习俗中,佤族的狗崇拜有诸多表现,如用狗头代替人头祭谷、用狗名给小孩取名、建国前大部分佤族不吃狗肉等等。佤族的狗崇拜展示了佤族原始宗教文化的一个侧面。

9、鸟崇拜

鸟也是佤族崇拜的对象之一。在沧源崖画中,鸟类图形在第一地点、第三地点及第六地点均有反映,可说是千姿百态,这应该与佤族的鸟崇拜有关。佤族的鸟崇拜主要体现在创世神话和各种禁忌之中。创世神话《司岗里》记述,达能(传说中人和动物的创造者)创造了人并把人放在石洞里,差(一种小鸟)从石洞旁飞过,首先知道了人要出来的消息。动物们决定帮助人打开石洞,但是大象、犀牛、野猪、麂子、熊、鹦鹉等等动物都没有成功,是小米雀啄开了石洞,人才走了出来。创世神话《兄妹神》中,鹿埃松看到岩燕做巢,她也学着做,佤族才有了房子住。因此,燕子是佤族崇拜的飞禽之一,故在屋脊上的两头要置燕尾,一般用竹、木制成。佤族还保留着有关鸟的禁忌。佤族出门打猎、做生意或串亲访友时,要注意听预兆鸟声,鸟声在左前方为吉兆,在右前方和正前方为凶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