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佤族现实生活文化习俗牛崇拜文化 |
分类: 佤族走廊 |
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等地的佤族村寨,其典型的图腾柱是牛角桩或“丫”形寨桩,究其原因,是因为牛在佤族人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据佤族创世神话描述,佤族是母牛的后代,佤族语言是向牛学的,佤族分布也与水牛有关。所以,佤族人始终把牛当做民族神来崇拜,佤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深深地打上了“牛”文化的烙印。在佤语中,寨桩被称为“考司岗”,意思是“用树木做成的象征生命起源的标记。” “丫”形寨桩是村寨的象征,也是阿佤人遇重大祭祀时剽牛祭天祭地、祭神祭鬼的地方,平时不得栓牲畜,不得触摸乱动,不得在旁边吵闹喧哗。象征牛的“丫”形寨桩主宰着整个村寨人的生存繁衍和祸福吉凶。沧源单甲乡央改村的佤族,不仅把牛角桩两丫削尖削滑,在相应部位刻上牛眼睛和牛鼻孔,而且还着意强调两角之间额头上的旋。
20世纪50年代以前,佤族社会盛行剽牛祭祀,在举行一些重大活动如拉木鼓和盖大房子时,都要剽牛祭祀天地和鬼神。哪家剽牛,都栽一新牛角丫。牛角丫用约二米长的木头砍成,其上端为丫状,如牛角。几乎每家房外都有牛角丫,富裕户有的达几十个,表明他家剽牛多,并显示财富和地位。同时,佤族人家家户户都把祭祀后的牛头骨架挂在房屋前,用以象征对牛的崇拜以及财富和地位。沧源帕良的佤族认为和人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牛了,每年收耕新米后,总要将第一碗新米送给牛。
而今,佤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佤族人的房屋建筑、日常雕刻、服饰图案和“筒帕”(挎包)的装饰等等,仍然处处反映着“牛”文化的印痕,佤族的牛崇拜由此可见一斑。可以说,“牛”文化是打开认识佤族民族历史文化的钥匙。
有一个问题必须指出,很多人对佤族剽牛的习俗深感困惑,特别是对“砍牛尾巴”的祭祀——即在魔巴把牛尾巴砍下,抛上主祭者家屋顶的一刹那,阿佤汉子们蜂拥而上,仅二三分钟就把一头牛剐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这样对待图腾物似乎与崇拜二字相抵触。其实,只要我们了解苏丹希努克人为了保持土地的肥沃、丰饶有杀死年迈头人祭神的习俗,那么对笃信原始宗教的佤族有剽牛和砍牛尾巴祭祀的习俗就不会感到奇怪了。而且,佤族剽牛和砍牛尾巴祭祀时,要先由魔巴吟诵《司岗里》和讲述祖先的历史,还必须举行“请罪”之类的仪式祭祀图腾物。佤族剽牛时要祭过家神,即已经和祖先的灵魂交感联系过的人家,才有资格主祭剽牛。同时,剽牛的场地要在主祭者住宅的东方、主火塘旁,这个方位佤族认为最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