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佤族牛崇拜文献考古资料沧源崖画文化 |
分类: 佤族走廊 |
佤族分布的地域位于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崇山峻岭之中,习惯上称这一带为“阿佤山区”。汉文献及其他民族文献对佤族的记载可说是凤毛麟角。尽管如此,通过爬梳仍可看到佤族牛崇拜的零星资料。《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永昌郡)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滇海虞衡志》卷七载:“南中民俗,以牲畜为富。……马牛羊不计其数,以群为名,……疾病不用医药,辄祷神,贵者敲牛至于数十百。”
永昌郡为古哀牢地,指今云南的保山、临沧、普洱、德宏等市州。徼外确切的解释应为永昌郡直接管辖之外,但仍属于永昌郡的羁縻统辖范围。僬侥即今天佤族的先民。僬侥以牛为贡品,是因为他们器重牛,把牛作为崇拜物。南中指今云南全省,自然也包括滇西一带。至今沧源及其附近地区的佤族还是养牛成群,并以此为富。佤族医学落后,认为祭献鬼神能使疾病痊愈,一般用杀鸡、猪看卦的方式进行,遇重大疾病难以医治时,也有剽牛祭鬼的情况。
从考古学资料同样可以看出佤族的牛崇拜。而最能说明佤族牛崇拜古已有之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当是云南沧源崖画。
据科学测定和文物考古研究的推断,沧源崖画距今3000多年。许多学者普遍认为,沧源崖画是佤族先民的杰作。汪宁生教授作为中国民族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既是沧源崖画的发现者,又是研究的权威。他在《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中称:“牛的形象在崖画中所在皆是。从所描绘的形象来看,可分两种。大部分是角扁而长,体粗大,显然是水牛。还有一种角长而弯,颈上有峰,尾长,可能属于瘤牛。”“动物形象的数量仅次于人物形象,而动物图形中以牛的数量最多。”“崖画无明显的牛耕图形,且牛鼻多不穿绳,正是不会使牛耕田的反映。当时的牛应该主要是供食用及祭祀用的”。
沧源崖画第一地点五区的整幅画面正中画着一个头戴牛角、两臂有特殊装饰的人像,上、下、左三面有五头牛围着他,显示了牛与他神秘的联系和他在画面中的特殊地位。学者杨兆麟由此认为,原始先民有一种“以同致同”的巫术心理,戴上了牛角就能获得牛所具备的神秘特性,这是(佤族)牛崇拜的力证。其说甚是。有学者认为,佤族有浓厚的石崇拜文化。按笔者理解,牛来源于佤族的现实生活,但在古代是佤族神灵世界中的动物。沧源崖画正是佤族以牛为图腾与石崇拜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艺术杰作。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佤族的牛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