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宗教民俗木鼓佤族女性文化 |
分类: 佤族走廊 |
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在佤族先民看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鬼神在掌管和支配着。山有山神,树有树神,火有火神,谷物有谷神等。佤族民间故事中,谷神是位女性,名叫司欧布,她就住在木鼓房内,掌握着谷子的生长。佤族先民用一位女性来担任谷神,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因为“谷物在大地上播种、生长、结实、收获,这个循环重复的过程,与妇女一代代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过程同出一辙”。
木鼓,佤语称为“格罗”,是佤族创制的较原始鼓种,在佤族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佤族先民的心里,木鼓是一种通天的神器和崇拜的神圣之物,木鼓在,神灵就在,木鼓响,神就会显灵。佤族木鼓一般长1.6—2.3米,直径0.5—0.7米,通常用优质硬木红毛树、桦桃树做成。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文化馆内,收藏着一个有100多年历史的木鼓。它用木质坚硬的红毛树杆雕凿而成,鼓身长2.62米,直径约为0.6米,两端稍细,鼓身中间有一个长2.1米、宽0.06米的扁长状音腔孔,内腔中部实心部分呈三角形,两边各有一个凿空的音腔,并凿有能使鼓声产生回响的鼓舌和鼓牙。木鼓中间开口的形状,酷似女阴。佤族先民在木鼓上凿上鲜明的女性烙印,体现了对神圣的女性及其生殖力的信仰和尊崇。佤族历史上的拉木鼓活动,不仅是全民性的宗教祭祀,也是先民们一年一度的歌舞狂欢。可以看出,佤族女性通过在宗教民俗中的形象塑造,不仅为女性获得了在早期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也使女性在宗教祭祀的民俗活动中得到了欢娱。
在佤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同样在生产民俗活动及节日礼俗中获得认同和欢娱。《佤族泼水节的传说》中,阿佤山连续几年干旱,七个姑娘翻越九个山头,跨过九个深箐,发现石洞深处一股清冽冽的泉水在流淌。她们高兴极了,捧着甘甜的水喝并互相泼洒嬉戏。七个姑娘发现山泉水从落水洞里流走后,她们搬来一块一块石头堵塞落水洞,可是水流太急,搬来的石头都被冲走了。她们紧紧抱成一团,纵身跳进落水洞,终于把落水洞堵住了。洞里的山泉水越积越多,清悠悠地流遍了佤族村寨。而七个姑娘因为一直站在落水洞里,日久天长,就变成了七块坚硬的石头,月月年年让泉水从她们的怀抱里流过。人们不能忘记这七个为阿佤山献身的姑娘,每年在旱季过去雨季来临时,各山寨的人们就翩跹起舞,互相泼水,缅怀七个姑娘的恩情,祈祷一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待客习俗的传说》里,“甜心嫂”不仅人美,心肠也格外好。见人舂米她要帮,见人挖地也帮锄。她不仅给叫花子饭吃,还把盛饭的木碗送给叫花子。“甜心嫂”的善良使自家的木碗变成了金碗,真可谓“人心换人心,路人也相亲;哪个会待客,木碗变黄金”。
“西南民族文化的主流,也即构成其本质、特征的主要方面,乃是以活形态的民俗活动为文化载体的民俗文化。” 透过佤族民间故事所展现的女性民俗,其折射的社会性别关系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存在。尽管我们对佤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民俗或许认识肤浅,获得的可能只是一鳞半爪,但从社会性别角度审视佤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民俗,却不难发现女性的积极作用,这也正是我们从佤族民间故事看女性民俗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