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佤族自然环境女性民俗文化 |
分类: 佤族走廊 |
人类社会早期,人们获得生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如何用简单的技术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在与特定环境相适应或斗争中组成不同的群体,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佤族先民长期生活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地带。这里群山连绵起伏,古木参天,翠竹成林,动物繁多,是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中,佤族先民采取了包括采集、狩猎、农耕、渔猎、牧养在内的混合型生计方式。两性间的生计分工并非如一些民族学所反映的男人狩猎、女人采集那样在男女间截然不同。相反,佤族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是,妇女不仅与自然环境有着特别的亲和力,而且妇女在各类生计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在《司岗里》中,是妈农(佤族传说中人类的第一个母亲)带领着刚从司岗出来的“身上灰仆仆的,面貌模糊不清”的人到河里洗过澡,人的面貌才看得清楚了。安木拐(传说中佤族的第二位女首领)知道战胜洪水和野兽的许多办法。有一天,安木拐叫人砍来大树,按她下身的样子做成木鼓。安木拐白天敲响木鼓,集合人们上山打猎;夜晚敲响它,吓跑野兽,人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木鼓保护了人的安全,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饱。
在《鸟泪泉》中,班洪部落的两姐妹叶茸和安并聪明伶俐,叶茸是纺织的巧手,安并是耕种的能手,两人让部落里的人都能吃穿不愁。两姐妹被班洪王卖给外族部落王子后,常思念亲人,怀念家乡。在阿佤山的大旱之年,两姐妹为了让家乡的山河回春,竟然变成两只大鸟,飞遍无数的草场,吮吸了万株草上的露珠,飞回故乡,把露珠化作思乡怀亲的泪水,泪水又化作一股清泉,滋润故乡的土地。
在《兄妹神》中,鹿埃姆和鹿埃松兄妹勇敢而智慧,两人到海水底下取到谷种,到天上取来火种,教人们烧地种旱谷。那时的天和地很接近,是聪明的妹妹鹿埃松用臼棒将天撑了上去。她学着岩燕做巢,使人们有了房子住。兄妹俩死后变成了阿佤山的南北两座大山。哥哥仍叫鹿埃姆,即现在缅甸境内的公明山。妹妹仍叫鹿埃松,即班洪部落的焦山。
不难看出,佤族女性不仅在各类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一幅幅女性与自然亲近的画卷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佤族女性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不仅表达了女性与自然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表达了“妇女在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纽带作用” 。佤族女性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以及生产活动,在佤族民间故事中无疑是一道亮丽的民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