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小波 |
分类: 碎片 |
2005年4月,为纪念王小波逝世8周年,北京的鲁迅纪念馆举办了“王小波生平展”。那一次,我有幸看到了他的手稿、在五线谱纸上写给李银河的信、用于保存文稿的5寸软盘等与创作息息相关的实物。当时纪念馆院内白兰已谢,丁香正放,蓝天下高大树木新吐的绿意令人目眩,还隐隐传来啄木鸟忙忙碌碌敲敲打打的声音。
看展之后的转年4月为此写了些文字,整整11年后的今天重温也是别有趣味:
有时候,当我们知道自己钟爱的某件事物在哪里,哪怕再也见不到、摸不到它,我们总还能安慰自己说它没有丢失。同样,有些离开也等于没有离开。
很幸运,我们能在本科时代与王小波在文字中相遇,不过我真正体味到他的精神还是在毕业后。本科毕业时因换了专业考研而出师不利,于是婉拒各种好心的劝说之后在家闷头复习了一年。再一次考完等待成绩的那些日子里,在一片忐忑之中每天窝在沙发里看王小波作品集和《机器猫全集》。是一本厚厚的《沉默的大多数》悄悄改变着我,慢慢放下了一些,同时又坚定住一些,直到等来研究生入学通知。
王小波教会了我什么?具体的文字大多已不记得,最清晰的只有他无比喜爱的那句罗素的话:“幸福的本源来自于生活的参差多姿。”除了足够的宽容之外,“要活的有趣”。如何活得有趣?要按照自己怀有善念的心意生活。如何按自己的心意生活?如今我的理解是要总在乎一些事,而不在乎许多事。这个高大顽皮的人离开了9年,也该轮到我们拼命做好自己了。
韩寒在那场群殴中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什么坛到最后也只剩下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会变成花圈。想不成为祭品也很简单,远离坛子和圈子,不要太正经,不要太在意。像王二那样,有足够的才华,足够的坚持和足够的二也就差不多了。
如今我还记得老三阿黄在宿舍捧读王小波“时代三部曲”并给我们大声诵读《红拂夜奔》精彩段落的场景,那是1997年,王小波刚去世不久。
黄粱一梦二十年,很高兴有些人和事没有被时间侵蚀,其间还有些更好的人和事加入了进来;至于那些被时间带走的,该记住的与该忘怀的也各得其所。虽然“有趣”正愈发地不容易,但直面前路本身也算是有趣的一种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过早地被黄米饭的香气唤醒。
以下图片拍摄于2005年4月:
前一篇:记一次较大规模的奇遇,喵……
后一篇: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