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条路任您逊

(2024-04-19 10:50:05)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下卷 第九十七回 第八节:三条路任您选

【原文】

到了次日早起,觉黛玉又缓过一点儿来.饭后,忽然又嗽又吐,又紧起来.紫鹃看着不祥了,连忙将雪雁等都叫进来看守,自己却来回贾母.那知到了贾母上房,静悄悄的,只有两三个老妈妈和几个做粗活的丫头在那里看屋子呢.紫鹃因问道:老太太呢?"那些人都说不知道.紫鹃听这话诧异,遂到宝玉屋里去看,竟也无人.遂问屋里的丫头,也说不知.紫鹃已知八九,"但这些人怎么竟这样狠毒冷淡"又想到黛玉这几天竟连一个人问的也没有,越想越悲,索性激起一腔闷气来,一扭身便出来了.

【端木持易见解】

今天早上开车的时候,想到一些关系算得上比较好的人来,想给他们打个电话问个好。但反过来想一想,他们却从来没有主动给我打过电话。难免心里一丝凉意。有个人总结这些人情世故说:如果别人从来不跟您联系,只能说明你对别人一文不值。这话倒是十分中肯的。

既然自己对别人无价值,又何必强求人来联系你呢?做人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不强人所难。另外,人啊,应该自足,自我增值,自我增辉,自己放出光芒来。我曾听说,“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够愉悦自己”。大约这话也是十分中肯的。

正反想想,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与其相濡以沫共患难,不如相忘于江湖同欢乐。这岂不是人间应有的清醒吗?

昨天看秦末汉初纵横家蒯通的简介,深有灵魂共鸣之处。粗略举以下几个事情:

其一,“楚汉初起时(前209年),蒯通不费一兵一卒,以计策助楚将武臣取燕赵30余城,称赵王。”证明蒯通非常有谋略远见。

其二,“蒯通与齐人安其生交善,安其生向项羽献策不纳,后来项羽想封此两人,两人皆不接受。”证明蒯通在乎的是言听计从,而不是功名利禄。

其三,“汉高祖四年十月(前203年),蒯通献策韩信,大破齐军,因此韩信被封齐王。蒯通又劝韩信自立为王,韩信不取,蒯通于是佯作癫狂。”证明蒯通根本不在乎功名利禄,听计则随,不听则走。

其四,“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春正月,韩信与陈豨反,被高祖所杀,因蒯通此前曾献计韩信,遂从齐国召蒯通,欲将其烹杀。蒯通说各为其主,当时效忠韩信,不知高祖,况且群雄逐鹿中原,岂能尽杀异己。高祖遂赦免蒯通。”证明蒯通光明磊落,无惧生死。

今天重点讲“其三”,蒯通游说韩信自立为王之事儿。非常精彩,非常震古烁今。

蒯通跟韩信说,“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

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通说:“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错了。当初常山王、成安君还是平民百姓时,结成割掉脑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后来因为张黡、陈泽的事发生争执,使得二人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人头逃跑,归降汉王。汉王借给他军队向东进击,在泜水以南杀死了成安君,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头来,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如今您打算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一定比不上张耳、陈余结交更巩固,而你们之间的关连的事情又比张黡、陈泽的事件重要的多,所以我认为您断定汉王不会危害自己,也错了。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保存下来,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野兽已经打完了,猎犬被烹杀。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就比不上张耳与成安君了,以忠诚信义而论也就赶不上大夫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了。从这两个事例看,足够您断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地考虑。况且我听说,勇敢、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人,有危险;而功勋卓著冠盖天下的人得不到赏赐。请让我说一说大王的功绩和谋略吧:您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捷报,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而计谋出众,世上少有。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此后过了数日,蒯通又对韩信说:“能够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变化的征兆,能反复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关键。听取意见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失误而能够长治久安的人,实在少有。听取意见很少判断失误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惑乱他;计谋筹划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扰乱他。甘愿做劈柴喂马差事的人,就会失掉争取万乘之国权柄的机会;安心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办事坚决是聪明人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丢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断是非的智慧,决定后又不敢冒然行动,这是所有事情的祸根。所以俗话说:“猛虎犹豫不能决断,不如黄蜂、蝎子用毒刺去螫;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安然慢步;勇士孟贲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决心实干,以求达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上嘴巴不讲话,不如聋哑人借助打手势起作用’。这些俗语都说明付诸行动是最可宝贵的。所有的事业都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抓住而容易失掉。时机啊时机,丢掉了就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地考虑斟酌。”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的规劝没有被采纳,就假装疯癫做了巫师。

以上最让我震撼的就是,蒯通论证“忠诚信义”和“交情友谊”的不足为凭。各位自己我觉得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今日又阅《资治通鉴》第六十八卷汉纪六十,东汉·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七军以后,打得曹操恐惧,甚至有迁都的想法。原文说:“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言于操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遗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操从之。”

注意看,刘备孙权,亲戚关系可谓是妹夫和大舅哥的关系;政治关系可谓是利益联盟,联合抗曹。结果又如何?

公元211年,刘备入益州,孙权策动其妹孙夫人带刘备儿子刘禅回江东,期望以此为人质索要荆州,被诸葛亮及时阻止。公元215年,刘备拿下益州,孙权讨要荆州,刘备不允,孙权下令攻下长沙、桂阳、零陵。虽然刘备为了打汉中有所妥协,但实际上两家翻脸的种子已然埋下。如今曹操只是许以口头之利,承认孙权占有“江南”的事实,他就趁机偷袭关羽的屁股。

人间关系,岂能不保持清醒呢?

如果还有人不服气,说这些都不是一家人,父子母女,总不至于互相厮杀吧?

那我给大家说,历史上杀过儿子的有10位皇帝:1.汉景帝刘启,杀太子刘荣。2.汉武帝刘彻,杀太子刘据。3.后赵武帝石虎,杀太子石邃,次子石宣。4.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杀太子元恂。5.唐太宗李世民,杀第五子齐王李祐。6.唐高宗李治,杀庶长子李忠。7.武则天,杀次子李贤。8.唐中宗李显,第三子李重俊虽是他政变失败后被手下所杀,但事后李显下令将李重俊的首级斩下,献于太庙,并用来祭奠武三思、武崇训父子。这样对待儿子的爹,与亲手杀儿子有何异?9.唐玄宗李隆基,杀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史称"一日杀三子"10.唐肃宗李亨,杀建宁王李倓。

而反过来,被儿子弑杀的帝王有8位:楚成王熊恽、蔡景侯蔡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宋文帝刘义隆、隋文帝杨坚、闽太宗王延钧、后梁太祖朱温、蔡景侯蔡固、西夏景宗李元昊。

以上,这还是不完全统计。至于杀兄杀弟杀姐姐妹妹的,那就更数不胜数了。

今日为什么从浅入深,让大家把人世间的人与人的关系讲透,就是要告诉诸位,“形势比人强”,形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形势就是阶级斗争的力量对比,阶级矛盾的发展和深化,到了一定程度,它就非要杀人流血不可。人类至今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就是一个阶级战胜或者消灭另一个阶级的历史。它们有着自己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革命一旦启动,岂能容得下儿女情长,卿卿我我?

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再来看今日《红楼梦》内容,为什么贾母房里的“两三个老妈妈和几个做粗活的丫头”对紫鹃不理睬,对黛玉的遭遇无动于衷?为什么宝玉房里的丫头“也说不知”?为什么荣宁二府上层那些人对“黛玉这几天竟连一个人问的也没有”?

他们果然是“狠毒冷淡”吗?

我的看法是,丫头、老妈妈们,跟紫鹃和黛玉,压根就不是一个阶级的,更没有共同利益可言,人家何必要放在心上呢?

至于贾府里的贾母、王夫人、宝玉等人,也不是同黛玉和紫鹃一个阶级,她黛玉压根就不是主人阶级。她是个中间层,说她是玉吧,她却是黑色的,落魄的如同泥土;说她是泥土吧,她又不全是泥土,而是有几分血缘关系,有点文化,有点骨气。所以她不上不下,上面不关心她,下面不搭理她。攀附不上顶层,又不愿意回到群众中去。于是,只能团结到一个人,那就是紫鹃。于是只能悲悲切切,憋出“一腔闷气”来。

搞不清自身阶级状况,无视阶级的客观存在,无视阶级的边界如铁,妄想轻松跨越阶级红线,怎么能不碰个头破血流呢?失败了,能怨得了谁呢?

我们不否认个别人运气好,能够通过学习、婚姻、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能够完成阶级跳跃,但偶然不能代替必然,个别不能代替大部,特殊不能代替普遍。作为个人,或许有那么点机会;但作为整个阶级,还是不要奢望的好。而且,整个无产阶级,只要还在资本体系之下,是注定不断走向没落的。贫穷的积累只有一种趋势,那就是加速前进。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们能做什么呢?

首先就是不要对运气抱有太大希望,跨越不过去,做不了资产阶级,不要生闷气,没那个必要,毕竟那是小概率事件;其次,如果有一天失业或者失败没落了,做不了无产阶级,也不要难过,没那必要,因为无产阶级丢失的只是枷锁,失业意味着更自由。其三,如果既成不了资产阶级,又做不了无产阶级,请及时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毛选》等著作,一边找老爷们要饭一边干革命,努力力争消灭一切阶级。

以上三条路如果还不够你选,请您自行创造生路,并请及时告诉我。我也好沾您的光,增加一些新新思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