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情我们要能够自己决定》
(2024-04-16 08:58:14)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下卷 第九十七回 第六节:我们的心情我们要能够自己决定
【原文】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惟有守着流泪,天天三四趟去告诉贾母.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端木持易见解】
黛玉知悉宝玉和宝钗的事情以后,病自然是越来越重了。紫鹃还在劝她,说宝玉肯定还是你黛玉的,这是没有“意外”的事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谈谈“意外”。
意外,有意料之外的意思;也有意志之外的意思。前者是没有认识到某个事情会发生;后者是虽然认识到某个事情,但事情并不按照自己的愿望那样发展。发生意外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一个客观的存在。所谓“客观”,就是这样——即便你没意识到,它也存在;随便你怎么想,它也会按照自己是发展轨道前进。
黛玉一开始没意识到宝玉可能会娶其他人,后来意识到这种可能性了,但她仍主观希望宝玉可以发挥能动性,去争取他们的幸福,可是客观现实却是,宝玉受到父母和祖母的影响,无法自主,只能被决定。于是,黛玉的婚事变成了她的“意外”,实际上,在其他人那里,是毫无什么“意外”的。在王熙凤等人眼里,这就是铁定的事情。
我们好多人看事情,就常常是黛玉这样的,不分析事物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不分析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切实际的,对某个人、某个企业、某个国家、某些事情怀有美好的愿望,最终却总以为那是“意外”,总是希望落空。我们要对此提出警告。
警告的格言早就有了“丢掉幻想,提高警惕”。
而比这句警告更厉害的是什么呢?
“实事求是”,“调查研究”,“阶级分析”等等,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精简概括。就拿蒋介石来说,他过去搞过四一二惨案,他就会随时发动第二次叛变,皖南事变前,上面多次提醒,不要请示等待蒋介石的同意,立即北渡,结果项英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白白葬送了自己和七八千新四军。蒋介石不可信,这个人一辈子不能全信,要逼着他走才能行,这才是一个比较一般的规律。
宝玉,怎么样呢?你看他的历史,他对金钏负过责任吗?对袭人负过责任吗?对晴雯负过责任吗?你可以说他对人有真情,但他担不起责任,不能奋起抗争,这是他的一般规律。他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将来还会如此。有人肯定会说,能不能改变呢?我们说是可以改变的。但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教员说过,“在一定条件下人是可以改变的”。问题是,这个“条件”具备不具备呢?宝玉发生改变的前提和条件又是什么呢?
我想,大约是他必须跳出这个家族,跑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受劳动人民的无产阶级思想再教育,大约才是有希望和出路的。否则,他呆在那个封建大家庭里,过着寄生的生活,没有劳动能力,没有自立的经济基础,又没有新思想输入,他怎么可能摆脱旧思想,形成新思想呢?
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这样,他提醒我们,自立自主是自由的前提;自立自主的前提就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制度,而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前提来自于阶级力量的形成、斗争和最终结果;阶级形成的前提和条件是社会生产的分工和分级、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等级和区别、不同等级之间的阶级意识和文化的冲突。
当社会最终形成两个最主要的对立的阶级,而他们之间的冲突上升到无法调和的地步,占社会绝大多数的阶级,就要求改变那些固守既得利益而不愿意变革的集团。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运动规律。
我们的青年朋友,与其花很多心思去“测度贾母近日”的心情,是“比前疼”,还是“比前疼的心差了些”,倒不如按照我以上的逻辑,去分析一下“贾母”之流,做出决策的前提和条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意识,不断扩大掌握自立自主的前提和条件。
他们的心情,我看我们不要去测度,也不要去决定。他们爱高兴就高兴,爱哭泣就哭泣,这个随他们自己去变,由他们自己去决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谁让我们不高兴,我们就一定让她哭泣;谁让我们高兴,我们就让她跟我们一起高兴。一句话,我们的心情我们要能够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