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少情深》

(2024-02-27 10:10:45)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下卷 第九十六回 第十一节:话少情深

【原文】

贾母正在那里和凤姐儿商议,见王夫人进来,便问道:袭人丫头说什么?这么鬼鬼祟祟的.王夫人趁问,便将宝玉的心事,细细回明贾母.贾母听了,半日没言语.王夫人和凤姐也都不再说了.只见贾母叹道:别的事都好说.林丫头倒没有什么,若宝玉真是这样,这可叫人作了难了。

只见凤姐想了一想,因说道:难倒不难,只是我想了个主意,不知姑妈肯不肯。王夫人道:你有主意只管说给老太太听,大家娘儿们商量着办罢了."凤姐道:依我想,这件事只有一个掉包儿的法子。贾母道:怎么掉包儿?"凤姐道:“如今不管宝兄弟明白不明白,大家吵嚷起来,说是老爷做主,将林姑娘配了他了.瞧他的神情儿怎么样.要是他全不管,这个包儿也就不用掉了.若是他有些喜欢的意思,这事却要大费周折呢。”王夫人道:“就算他喜欢,你怎么样办法呢?"凤姐走到王夫人耳边,如此这般的说了一遍.王夫人点了几点头儿,笑了一笑说道:也罢了。贾母便问道:你娘儿两个捣鬼,到底告诉我是怎么着呀?"凤姐恐贾母不懂,露泄机关,便也向耳边轻轻的告诉了一遍.贾母果真一时不懂,凤姐笑着又说了几句.贾母笑道:这么着也好,可就只忒苦了宝丫头了.倘或吵嚷出来,林丫头又怎么样呢?"凤姐道:这个话原只说给宝玉听,外头一概不许提起,有谁知道呢。

【端木持易见解】

我以前喜欢说话,后来屡遭社会毒打,让我知道,说话是一种权力。地位低的人,发言的机会就少;没有地位的人,就没有发言的机会。譬如在一场会议、一次酒席、一次聊天,都会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等级意识”差的人,可能一开始并不能很好的遵守这个规则,所以,别人就会不断“敲打”你,直到你这个“等级意识”觉醒,并学会遵守,这才好像“乖了”。我现在就被迫学乖了。

学乖的体现,就是讲话的时候,先看地位。讲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讲话声高和时长。与地位高的人讲话,就要尽力控制声高。与地位高的人在一起,控制自己的讲话时长,做到73,就差不多;位高者高兴的话,比例可以不断提高,8291,甚至我一句也不说。地位平等的人,声高相对自由一些,时长方面我最多说到55,最好是46,我谦虚点儿;地位比我低的小辈、晚辈,我高兴的时候,声音可能就高些;时长偶尔稍微超过55,但最好不要这样,一般我也让一让,让小辈多说一点。你们看,这是不是有点江湖味道了?

以前很不服气“沉默是金”这样的话,现在竟然学会了“沉默”,觉得倾听是最好的语言。所以现在对于说话,我是并不在乎了。不管是谁说,说什么,我一般也不怎么听了,听了也当没听。嘴巴用的越来越少了,耳朵用的就更少了,靠什么呢?现在就靠感应,全靠心听,全靠心说。而这并不是玄乎的说辞。

就拿红楼梦来说,那些纷纷攘攘的话,我都不怎么听了,我发现,那些停顿地方,却仿佛有千言万语,万马奔腾。停顿的越久,就好像说的话更多。此节你看,又出现“半日没言语”这样的话,贾母这里一停顿,就停顿很久,“王夫人和凤姐也都不再说了”.你看,贾母这里虽然没说话,却又好像讲了好多。

讲了什么呢?我不跟大家说,大家也能猜到。不外乎就是重男轻女的话。其实她讲出来,没讲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长”。时长说明什么呢?说明林黛玉在她心里有些分量,她要牺牲林黛玉,是做了痛苦的挣扎的。

后面贾母叹道:“林丫头倒没有什么”。可以肯定,她讲了假话,因为林黛玉在她心里还是有点分量的。可是,她抛弃了林黛玉,那最终的结果仍然是“没什么”。这就是真的没什么了。这里就是真作假时假亦真了。

对贾母来说,抛弃林黛玉算是忍痛割爱,正因为是忍痛割爱,我认为,才更痛,更贴近现实。现实就是老板在做利益选择的时候,即便你是人才,项目是好项目,人和项目老板喜欢是真喜欢,可为了利润和存活,也不得不忍痛把项目和人都给裁了。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不是最基本的判断法吗?“成年人的世界里,只有利害”,这不正是所谓的人情世故吗?

至于后面那个掉包法是什么,“凤姐走到王夫人耳边,如此这般的说了一遍”,“凤姐恐贾母不懂,露泄机关,便也向耳边轻轻的告诉了一遍”,诸君是不是特别好奇?你看,这里也没有说出话来,没有发出声。

我跟诸君说,我以前也好奇,后来我就明白,其实具体办法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讲话的形式——不公开。凡是不能公开的话,基本上都不是好话,说的事儿,也不是好事儿。好话、好事儿,就无需避人。俗话说:“夤夜入人家,非奸即盗”,“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实际上,“窃窃私语,非奸即盗”也是大致相同的,因为它们都是不正常的行为。听说话的不如看如何做,做的行为不正常,说话岂能是正常话呢?

言语最易迷惑人,所谓“花言巧语”,即是如此。而自我觉悟以后,就晓得弦外之音,话外之意,停顿、时长、抑扬、顿挫、以至直言或者背议的行为等等表达形式,往往比语言内容本身,具有更深的意蕴。而这些,往往更有助于我们把握真理、真义、真情。

我不是说绝对的否定语言内容,我只是提醒诸君,为了更准确的把握“真”,我们有必要假借其“形式”。

譬如有人给你写了一件报告,字数上万字,而且是盖章的公文。这个报告可能一文不值。相反,有人给你写了一个纸条,上面只有寥寥二字,“爱你”。或许,这二字能让你一辈子永远铭刻于心,价值万金。

我说的对不对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