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灵宝玉如何才能永不失灵?》

(2023-12-01 10:44:26)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下卷 第九十四回 第六节:通灵宝玉如何永不失灵?

【原文】

且说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歇息,因见花开,只管出来看一回,赏一回,叹一回,爱一回的,心中无数悲喜离合,都弄到这株花上去了.忽然听说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一件元狐腿外褂,出来迎接贾母.匆匆穿换,未将通灵宝玉挂上.及至后来贾母去了,仍旧换衣.袭人见宝玉脖子上没有挂着,便问:那块玉呢?"宝玉道:才刚忙乱换衣,摘下来放在炕桌上,我没有带。袭人回看桌上并没有玉,便向各处找寻,踪影全无,吓得袭人满身冷汗.宝玉道:不用着急,少不得在屋里的.问他们就知道了。袭人当作麝月等藏起吓他顽,便向麝月等笑着说道:“小蹄子们,顽呢到底有个顽法.把这件东西藏在那里了?别真弄丢了,那可就大家活不成了麝月等都正色道:这是那里的话!顽是顽笑是笑,这个事非同儿戏,你可别混说.你自己昏了心了,想想罢,想想搁在那里了.这会子又混赖人了。袭人见他这般光景,不象是顽话,便着急道:皇天菩萨小祖宗,到底你摆在那里去了?”宝玉道:我记得明明放在炕桌上的,你们到底找啊。袭人,麝月,秋纹等也不敢叫人知道,大家偷偷儿的各处搜寻.闹了大半天,毫无影响,甚至翻箱倒笼,实在没处去找,便疑到方才这些人进来,不知谁捡了去了.袭人说道:进来的谁不知道这玉是性命似的东西呢,谁敢捡了去呢.你们好歹先别声张,快到各处问去.若有姐妹们捡着吓我们顽呢,你们给他磕头要了回来,若是小丫头偷了去,问出来也不回上头,不论把什么送给他换了出来都使得的.这可不是小事,真要丢了这个,比丢了宝二爷的还利害呢麝月秋纹刚要往外走,袭人又赶出来嘱咐道:头里在这里吃饭的倒先别问去,找不成再惹出些风波来,更不好了.”麝月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麝月等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宝玉也吓怔了.袭人急的只是干哭.找是没处找,回又不敢回,怡红院里的人吓得个个象木雕泥塑一般.

【端木持易见解】

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朋友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魏国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但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兵符吗?不是的。

魏无忌当时按侯赢说的去做,果然得到兵符无忌将要出发,侯赢对他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如果带兵的将军晋鄙验过兵符,却仍不肯交出军队,还要向魏王请示,那么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是个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带着他一起去。晋鄙若服从,那就最好;若不服从,可以让朱亥杀他!于是魏无忌邀请朱亥一起前往。到了邺城,晋鄙验过兵符,心里还是怀疑,举手看着魏无忌说:我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承担着国家的重大使命。如今只派你孤身前来顶替,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朱亥就用袖子里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铁槌击杀了晋鄙。

可见,兵符印信这些东西,并不十分靠谱。

孙坚用传国玉玺从袁术手里换了军队,回到江东才称王称霸。而反观袁术,虽然得了玉玺印信,结果却落得个身死名灭。曹爽带着兄弟出去打猎,带着皇帝和玉玺,也没有用,司马懿照样能够发动高平陵之变。你看,皇帝也没用,玉玺也没用。

那么,自古以来,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呢?人们听命令、听吩咐、听指挥,究竟靠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暴力。

我说,那也不全对。举个例子,岳飞手里有岳家军,为什么要听赵构的呢?韩信为什么要听刘邦的呢?拿着枪炮的士兵,为啥要听不拿枪的人指挥呢?保镖武功高强,为啥要听老板吆喝呢?

有人说,听智慧高的。那我看也不见得,比如孤儿寡母的当皇帝太后的,照样吆喝一群人听指挥,难道他们智商就高吗?也不是的。

于是问题就来了,究竟是什么力量在起着作用?

全社会大家都遵守一个框架和体系,那么,就说明这个框架和体系,是普遍被接受和认可的。这个框架和体系,在古代就是“定名分、明等级”。所谓“定名分”,就是全体社会分工,“名”就是职位;“分”就是分工职责。“明等级”,就是分等分级。等级在西方也有一个特别对应的名词,叫:阶级。我们可以混同使用。

至于分等分级的原因和依据,人类历史中对等级的划分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起初,人们倾向于按照职业进行社会层次的划分,这在中西方的早期历史文献中均有表现,而这一划分是相对表面的、最为具象的。比如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就是如此划分。

进一步,人们就在不同职业之间和同一职业内部的不同群体之间发现了财富多寡的现象,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常常不是来自于职业的差异,而是财富的差异。因此,以财富收入的多寡来划定等级的方法就越来越深入人心。

再后来,直到现代化大生产时代,人们就更进一步,人们开始追问窥探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条件。人们就从表面现象进入到了抽象的层次,越来越从“社会经济关系”这一抽象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和分析等级问题了。而这时,对社会阶级的分析才算真正接近了科学。这也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划定阶级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断努力,对阶级的划分做出了完善而又科学的认识和定义。即:“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分解一下就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劳动组织中的支配与被支配)、人与劳动成果的关系(人与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之间的分配关系),这三重意思上进行综合判断。

最终,人们发现,这三重关系是起着基础性力量的关键所在。

历史是不是到此就终结了?就像物理学那样,到了相对论就终结了吗?

答案自然是并不如此。人类的发展是无限的,认知也是无限的。

所以,我们可以再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层去挖掘。

再挖下去,我们发现,人类一切所谓的理性和逻辑,都是荒谬和可笑的。缺乏灵魂和情感的世界,根本就不可能长存。现实世界不是逻辑和理性的,而是灵性和非逻辑的存在。正如歌德所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

推动历史发展的,是人,是人的心灵,是人的情感,是人的快乐和自由。当人的心灵像火山一样爆发以后,压在其上的任何地壳,都将瞬间溶解;构筑在地壳之上的任何体系,都将瞬间毁灭。那个时候,什么玉玺、印信、虎符、权杖,都像儿戏一样可笑至极了。

这就是“通灵宝玉”的奥秘。通灵的时候,它才是宝玉。一旦不通灵了,它就是个屁。

而这个“灵”,就是民心哀乐,人心所向。

作者把一块破石头,写得关乎生死,吹成至高无上,我真是对其厌恶至极,厌恶至极,厌恶至极。

而我知道,他说的就是现实,他在写实。一方面,我佩服他的写实,另一方面,恰恰他太实,而写不出这个“实”的背后的虚假性,空虚性,所以,更加令我对其痛恨和鄙视。故而,大费周章,一定要写出,这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所谓“实”的背后的万千“魂灵”、“幽灵”、“通灵”。

马克思曾经说过,他最讨厌的人是英国的马丁·塔波尔,因为他写的《谚语哲学》,居然销量上百万册,而卡尔·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却只卖个屈指可数。马克思不是嫉妒,而是遗憾。就像中国,《增广贤文》大卖,而《鲁迅文集》却少有人问津一样,我只能抱有遗憾,有时候连我自己都对自己遗憾,竟然偶尔也过问这类“谚语”“贤文”,也久不碰鲁迅文集了。

当人们不再亲近莎士比亚、埃斯库罗斯、歌德的时候,当人们不再知道自由意志、英雄主义、浪漫人生的时候,人们又怎么能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人、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真正的理想和灵魂呢?

马克思说,他最喜爱的诗人就是莎士比亚、埃斯库罗斯、歌德。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马克思、鲁迅、毛润之。

谨以此文做通灵宝玉,誓愿此玉永不失灵。

【注:部分文字引用知乎《方法论 | 如何进行阶级划分(全)》,作者:风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