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拉队和篮球队》

(2023-11-28 10:23:33)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下卷 第九十四回 第五节:拉拉队和篮球队

【原文】

  那贾母高兴,叫人传话到厨房里,快快预备酒席,大家赏花.叫:“宝玉,环儿,兰儿各人做一首诗志喜.林姑娘的病才好,不要他费心,若高兴,给你们改改。”对着李纨道:“你们都陪我喝酒。”李纨答应了"",便笑对探春笑道:都是你闹的。探春道:饶不叫我们做诗,怎么我们闹的。李纨道:海棠社不是你起的么,如今那棵海棠也要来入社了。大家听着都笑了.一时摆上酒菜,一面喝着,彼此都要讨老太太的欢喜,大家说些兴头话.宝玉上来,斟了酒,便立成了四句诗,写出来念与贾母听道:

海棠何事忽摧隤(tuí),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贾环也写了来念道:

草木逢春当茁芽,海棠未发候偏差.

人间奇事知多少,冬月开花独我家.

贾兰恭楷誊正,呈与贾母,贾母命李纨念道:

烟凝媚色春前萎,霜浥微红雪后开.

莫道此花知识浅,欣荣预佐合欢杯.

贾母听毕,便说:“我不大懂诗,听去倒是兰儿的好,环儿做得不好.都上来吃饭罢。”宝玉看见贾母喜欢,更是兴头.因想起:“晴雯死的那年海棠死的,今日海棠复荣,我们院内这些人自然都好.但是晴雯不能象花的死而复生了。”顿觉转喜为悲.忽又想起前日巧姐提凤姐要把五儿补入,或此花为他而开,也未可知,却又转悲为喜,依旧说笑.

贾母还坐了半天,然后扶了珍珠回去了.王夫人等跟着过来.只见平儿笑嘻嘻的迎上来说:我们奶奶知道老太太在这里赏花,自己不得来,叫奴才来伏侍老太太,太太们,还有两匹红送给宝二爷包裹这花,当作贺礼。袭人过来接了,呈与贾母看.贾母笑道:偏是凤丫头行出点事儿来,叫人看着又体面,又新鲜,很有趣儿。袭人笑着向平儿道:回去替宝二爷给二奶奶道谢.要有喜大家喜。贾母听了笑道:嗳哟,我还忘了呢,凤丫头虽病着,还是他想得到,送得也巧。一面说着,众人就随着去了.平儿私与袭人道:奶奶说,这花开得奇怪,叫你铰块红绸子挂挂,便应在喜事上去了.以后也不必只管当作奇事混说。”袭人点头答应,送了平儿出去.不题.

【端木持易见解】

人们对于生命,总是充满着热爱和希望的。对于死亡,总是充满着哀伤和悲痛的。这是人之常情。

当年晴雯被赶走的时候,宝玉就说: “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袭人看不上他说的话,反嘲笑说:“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

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

究竟人和草木万物之间,有什么关联关系呢?

我们向来都是取类比象,以象组数,以数推理,以理释象。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各类事物的现象进行抽象,比如把活动草木抽象为阳,画“一”表示。死了的草木叫阴,画“一一”表示。现代的抽象叫“x”,其实都是一个意思。然后进行运算推理,再用得到的定律来解释现象。其实,东西方的道理都是一样的。X代表女人,y代表男人,x+y=zz就可以代表孩子,也可以代表家庭,对不对?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得死。不管是桧蓍柏松,或是木芍药、相思树、冢上草。但人们不愿意它们死,所以,总是要继续再把它们栽上,好像从来没死过一样。

海棠也总是要死的。死而复活只能是因为它并没有死透。人们不过是拿这些事儿,来说自己的心事儿罢了。就像人们喜欢在大树上绑红绳,寄托希望一样。大树本身有没有灵魂和神气,并不十分重要。庙里的泥菩萨有什么用?不过是人们的寄托罢了。

所以,人们拜的是自己,诉说的也是自己。那些花草树木、庙里佛道,都是假象罢了。真相在于人心。

作者通过众人对海棠复活的态度,表达的是什么呢?是贾家众人对当前生活的认知不统一。有人认为贾家会继续繁荣昌盛,有人却认为灾祸即将来临。

那么,究竟是哪一个呢?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者营造了一个氛围。

先前已经通过曝光贾芹的事儿,营造了一个氛围;现在又搞一个奇观,营造了一个氛围;作者还要继续营造氛围,比如丢玉。

人们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就会惶惶不可终日。这是非常可怕的。造氛围的人,就是创造条件的人。统治者喜欢造恐怖氛围,弱化人的精神魂魄,以便于操控人。给自己大造祥瑞,增添力量。而被统治者也要善于制造氛围,以便削弱敌人的士气,提高自己的士气。

要贾家灭亡,就要搞点他要亡的征兆。这是封建迷信,也是作者落后的地方。

我们马列主义者,一般不搞这一套,我们虽然搞宣传,但我们搞的是真理。从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来讲明情况,从维护群众自身利益出发,让群众觉悟。有发展规律,有阶级力量对比,有群众利益诉求的满足,这才有“精神的武器”之说。

我们现在很多人,不谈发展规律(客观性),不谈群众利益(主观性),不谈力量对比(可能性),那就无法让群众彻底信服。

写小说,搞点氛围是需要的,就像打篮球,总要搞点拉拉队嘛。但拉拉队不是决定性力量,决定性的力量是球场上的力量对比。大家要晓得这点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