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人大战》
(2023-09-21 11:35:18)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下卷 第九十二回 第八节:狗人大战
【原文】
一件是围屏,有二十四扇槅子,都是紫檀雕刻的.中间虽说不是玉,却是绝好的硝子石,石上镂出山水人物楼台花鸟等物.一扇上有五六十个人,都是宫妆的女子,名为《汉宫春晓》.人的眉目口鼻以及出手衣褶,刻得又清楚又细腻.点缀布置都是好的.我想尊府大观园中正厅上却可用得着.
还有一个钟表,有三尺多高,也是一个小童儿拿着时辰牌,到了什么时候他就报什么时辰.里头也有些人在那里打十番的.这是两件重笨的,却还没有拿来.现在我带在这里两件却有些意思儿。”
就在身边拿出一个锦匣子,见几重白锦裹着,揭开了锦子,第一层是一个玻璃盒子,里头金托子大红绉绸托底,上放着一颗桂圆大的珠子,光华耀目.冯紫英道:“据说这就叫做母珠。”因叫拿一个盘儿来.詹光即忙端过一个黑漆茶盘,道:“使得么?"冯紫英道:“使得。”便又向怀里掏出一个白绢包儿,将包儿里的珠子都倒在盘子里散着,把那颗母珠搁在中间,将盘置于桌上.看见那些小珠子儿滴溜滴溜滚到大珠身边来,一回儿把这颗大珠子抬高了,别处的小珠子一颗也不剩,都粘在大珠上.詹光道:“这也奇怪。”贾政道:“这是有的,所以叫做母珠,原是珠之母。”
那冯紫英又回头看着他跟来的小厮道:“那个匣子呢?"那小厮赶忙捧过一个花梨木匣子来.大家打开看时,原来匣内衬着虎纹锦,锦上叠着一束蓝纱.詹光道:“这是什么东西?"冯紫英道:“这叫做鲛绡帐。”在匣子里拿出来时,叠得长不满五寸,厚不上半寸,冯紫英一层一层的打开,打到十来层,已经桌上铺不下了.冯紫英道:“你看里头还有两折,必得高屋里去才张得下.这就是鲛丝所织,暑热天气张在堂屋里头,苍蝇蚊子一个不能进来,又轻又亮。”贾政道:“不用全打开,怕叠起来倒费事。”詹光便与冯紫英一层一层折好收拾.
冯紫英道:“这四件东西价儿也不很贵,两万银他就卖.母珠一万,鲛绡帐五千,《汉宫春晓》与自鸣钟五千。”贾政道:“那里买得起。”冯紫英道:“你们是个国戚,难道宫里头用不着么?"贾政道:“用得着的很多,只是那里有这些银子.等我叫人拿进去给老太太瞧瞧。”冯紫英道:“很是。”
【端木持易见解】
(1)狗的忠心
【该部分内容有敏感字,找不出来,故略。】
总结以上,那就是用心做狗之流,可悲可恨,虽然他们自怜,但我们绝不可以同情他们。
(2)人的诅咒
【A.孝子史】
由于真正玉特别值钱,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造假技术。现代工业制造业特别发达,所以造假工艺也非常厉害,制造假玉的常见工艺有三种:第一种:用天然玉石粉末+强固剂+高温+专用模具形成高档手工工艺——这也是比较著名的中国河南工艺。第二种:玉石粉混合化学高强凝固剂经高温加压,形成色、料均类似特等玉料的工艺——这是我国民间工艺中最为“著名”的一种仿制方法。第三种:普通石粉+玻璃+化学强固剂+人工色素(制造多色玉)。这种制作工艺加工的制品,在刚做出产品时,通透性、明度亮度都比天然石料高。看上去都好于天然石料。所以,我先打个假,提醒诸位,玉石市场,百万个里面都可能没有一个真的,干脆请大家不要买玉器。如果喜欢石头,到野地里捡个鹅卵石就可以了。
我今天重点说古代的造假技术,那就是硝子技术——用硅石粉、酸化铅等主辅料调配称量后,进行约30分钟的搅拌混合,投入窑炉进行15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待到熔成无气泡杂质的干净硝子后,降温至1100度左右,柔软状态下的硝子就可以制作各种琉璃或者仿似玉的东西了。
真玉内敛精光,温润匀腻,如膏似脂;硝子精光外露,贼光闪烁。这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的“精贼”嘴脸。
玉中绝无气泡,这是一个重要的鉴定依据。硝子中却常有气眼、气泡,有时仅凭肉眼就能发现,放大镜下更是原形毕露。忠臣孝子们常常内里空虚,不像真玉那么实诚。
瑕也是鉴别玉和硝子的重要标志之一。玉有瑕,硝子无瑕。那些忠臣孝子们,向来都是“完美无缺”的人。而玉为天然产物,即使是上乘的“光白籽”,体质也并非均匀如一,常有玉筋、玉花、玉性的表现。性是玉的结晶状态。由于结晶颗粒、形状多样,排列也各不相同。玉器行业上称为不同的性:顶性、卧性、硬性、软性、斜性、鸡爪性等,也有因不同解理而称为爆性、片性等;还有因杂质而称为干性、冻性和糠性的。总之,性是玉的毛病和缺点。正如“人无完人”一样,哪有一点毛病没有的人呢?这些玉“病”恰恰可以说明它的身份是真玉,但这些毛病在硝子中是难以找到的。做假的难度也就在此,仿技再高也难仿玉花、玉筋。玉有个性,忠臣孝子们却没有任何个性,如果非说有,那也只有一个,就是奴性。
综上,大家可以看出,孝子们的面相就出来了:精明、贼脸、完美、无性。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大约于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540—1544年)间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完成后,经由明代收藏家汪爱荆等人所鉴藏,后于隆庆初年被项元汴所购得。至清代时,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作为恭庆康熙六十大寿的贺礼进入清宫廷,著录于《石渠宝笈》卷十五。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宫春晓图》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用长卷的形式描绘后宫佳丽百态;画中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其中,亦包含有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故事。除却各仕女群像之外,亦融入各种文人式的休闲活动:包括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等。全画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文思想,亦表达了他对宫廷浮华美好生活的赞美。
如今,把这幅画刻在“硝子”石上面,可见,是这些忠臣孝子们,把这大好的“汉宫春晓”,都双手奉上了。作者于此对那些“孝子”们,表达了自己极大的愤慨。
【B.丧钟鸣】
送礼不送钟。因为钟也有“终”的意思。送钟就是送终。打番,即“打幡”,幡指送葬中为死者招魂的旗帜,打幡即打起招魂的旗帜。很多农村地区仍有这种丧事习俗,老人死后,由嫡长孙或死者最亲近的人打幡,送葬时,走在最前头。番,还特指外国或外族,打番,就是要打击外族。
打十番,俗称打锣鼓,是以打击乐器鼓,锣,钹等乐器组成的。而根据乐器组合的不同又分为"清十番"和"混十番"。“清十番"是指全部由锣鼓钹这些个打击乐器组成的,一般由一个打鼓手,一面大锣,一面小锣,一个大钹和一个小钹组成最简单的十番。而"混十番"则加入唢呐,二胡等其他乐器组成。打十番主要用于老人去世的“白事儿”。
综上,大家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多么强烈的希望,希望那收礼的外族朝廷,主要是清廷,能够早点死去啊。别说朝廷了,一切逼着人大量上贡纳赋的人,不都会被人诅咒吗?
【C.
大家注意那个母珠,包了几层?第一层是“几重白锦裹着”,然后是“一个玻璃盒子”,再然后是“金托子大红绉绸托底”,这才“放着一颗桂圆大的珠子”。这不是“三桂”吗?
现在成了“金托子”即大清朝的儿子了。他原本可是“大红绉绸托底”,红是明朝的国色啊,即原本是明朝人啊。“珠子”,即他原本是姓朱的子孙啊。狗日的,举了白旗,送了锦州,“光华”——光了中华,“耀目”——荣了自己啊。
他把朱家的后代——小珠子,全部赶尽杀绝了。用这些“小朱子”的命,来做自己升官发财的垫脚石。
干这些事儿的,当然,也不是特指吴三桂。“三”是个代名词,暗示多的意思。投降清朝的明朝权贵,多了去了。他们都是忘八端,都应该被“珠之母”——诛之母。
唐代诗人杨衡有诗一首《送孔周之南海谒王尚书》,其中说:“潮尽收珠母,沙闲拾翠翎。”这里的珠母,其实就是蚌肉干。看来,作者是恨不能食其肉啊!
而叫“母珠”,是因为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作者恐怕是希望,把他们的头都给打三个窟窿呢。
【D.
唐代的斐(fi)铏(xíng)写过一篇题为《萧旷》的传奇,把人们熟知的三国时曹植与甄后的情事,加进鲛人——织绡姨子,改编成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
故事说一位名叫萧旷的书生和神女甄后遇合,“织绡娘子”——“善织绡子水府”的“洛浦龙君之处女”,遇机和萧旷辩龙。此后,龙女和神女成为萧旷的“左琼枝而右玉树”,“缱绻永夕,感畅冥怀”.当织绡娘子将与萧旷分手时,感慨自己重新处于“织绡泉底少欢娱,……又将清泪滴真珠”的孤凄中,便送给他白己织就的一匹轻绡,以资纪念。并告诉萧旷,“若胡人购之,非万金不可。”你们看,作者是恨胡人的。
这个故事里,萧旷还问:龙到底怕不怕铁(金属)?织绡娘子说,龙的神奇变化,即便是铁石金玉,也能穿透过去,怎么会怕铁呢?怕铁的只是蛟和螭(这两个类似龙,但不是真龙)。
龙是华夏的象征,金是清朝的象征,我们会怕他们吗?这是作者的意思。
综上,大家可以看出什么呢?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怒吼、愤慨、诅咒、反抗。我想,这大约才是作者隐藏最深的本意吧。
由此我断定,这一回,大抵是红楼梦上卷同作者。
最后,我以一个问题作为结束:
究竟是要用心做狗,还是要坚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