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间本有路,拦路收费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

(2023-09-20 08:45:51)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下卷 第九十二回 第七节:世间本有路,拦路收费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

【原文】

贾政对冯紫英道:“有罪,有罪.咱们说话儿罢。”冯紫英道:“小侄与老伯久不见面,一来会会,二来因广西的同知进来引见,带了四种洋货,可以做得贡的.

【端木持易见解】

冯紫英是谁?冯唐的儿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大家应该听过。那个冯唐,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都没有得到重用。待到汉武帝要用他的时候,已经90多岁了,实在是老的不行了。于是就让冯唐的儿子冯遂任郎官。郎官一般特指君主侍从之官,所以很有一些通天的本事。这个冯遂,字王孙。联系到冯紫英,大约他也是王孙之辈,做着郎官之类的职务,我曾说,他的名字谐音:奉旨意。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引见”广西的同知觐见皇帝,而且因为引见之功,那个广西的同知就送他价值两万两白银的洋货。同知是明清时期的官名,正五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市长。

引见制度是清朝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引见制度是指清朝皇帝引见官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官员的任免的制度,它是加强皇帝人事权的重要制度。引见制度充分体现了用人之权“操之于上”的原则。选拨和任免官吏,虽有科举考试、荐举等途径,但是王公大臣和各省督抚并无决定权,只有皇帝通过引见活动,了解官员的履历、外貌、人品和办事能力,决定其升迁调补,从而掌握了官吏的选拔权和任免权。

引见分为文、武职两班进行。引见文职官,要有吏部尚书、侍郎带领,地点一般在乾清宫,有时也在养心殿。武职官的引见,则由兵部尚书、侍郎等堂官在东安门外,对受引见的武职官员考试步箭、马箭,称之为“堂考”。堂考相当于当场检验,检验完毕有,才决定是否有资格被“引见”。可见武官比文官要严格很多。体现了清代皇帝重视武备的精神。

引见的范围,一开始比较小,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顺治帝命令吏部将全国州县官的官缺分为三等,并明言:上等之官员由吏部列名引见,候皇帝面定。而到了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为发挥州县官的牧民职责,规定应选官员在吏部掣签后,均须随本引见,应选的同知、通判等官吏,也要一体参加。可见,引见范围是逐渐扩大的。

虽然皇帝亲自面试,有利于集权,有利于整饬吏治,有利于皇帝发现和提拔人才,然则谁能够被引见,却掌握在王公大臣、督抚、吏部、都察院、甚至郎官等人之手,他们是官员和皇帝之间的桥梁,下面人花的过桥钱反而比送给皇帝的贡品可能还要多。并且,单凭一次引见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官员的真实情况,致使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徒有用人之权,而实际上并无好官可用。

按道理冯紫英收了同知的“引见”之礼,应该自己藏起来才好。怎么能够拿出来销售呢?这充分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和贾家关系非常亲近,不怕贾家泄密。另一方面,他认为这是官场的常态了,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贾家引见的官员级别更高,收到的礼物那就更为贵重了,他这些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由此可见,“引见制度”实际上早已经成为下面之人的“略技”了。

这些脏物为什么冯紫英要拿出来卖呢?因为放家里可不踏实啊,指不定哪天被抄家,这就是罪证啊。兑换成黄金白银,也就相当于做了“洗白”,再存到银庄,兑换成银票,既安全,又能增值,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把冯紫英的话全当真,做出的解释。

如果冯紫英说的并不全是真的呢?也就是说,他家里可能缺了钱,急需要用钱,所以编了一个幌子,拿点家里存的物件,来换成现钱用,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代别的王公大臣兜售这些洋货,自己从中赚点差价。

所以,冯紫英的话,也不能全当真。别说他的话,不能全当真,就是这些洋货是不是全是真的,那也不好说呢。

这四件东西,究竟怎么样,有什么深厚的意蕴,我们下节再议。今天主旨再总结一下,那就是一句话,“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如果有点升华的话,那就是我又想到了鲁迅关于路的那些话,今天反了:“世间本有路,拦路收费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商鞅该死》
后一篇:《狗人大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