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旨大志》
(2023-08-03 16:19:40)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下卷 第九十回 第三节:大旨大志
【原文】
不言黛玉病渐减退,且说雪雁紫鹃背地里都念佛.雪雁向紫鹃说道:“亏他好了,只是病的奇怪,好的也奇怪。”紫鹃道:“病的倒不怪,就只好的奇怪.想来宝玉和姑娘必是姻缘,人家说的`好事多磨',又说道`是姻缘棒打不回'.这样看起来,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再者,你想那一年我说了林姑娘要回南去,把宝玉没急死了,闹得家翻宅乱.如今一句话,又把这一个弄得死去活来.可不说的三生石上百年前结下的么。”说着,两个悄悄的抿着嘴笑了一回.雪雁又道:“幸亏好了.咱们明儿再别说了,就是宝玉娶了别的人家儿的姑娘,我亲见他在那里结亲,我也再不露一句话了。”紫鹃笑道:“这就是了。”不但紫鹃和雪雁在私下里讲究,就是众人也都知道黛玉的病也病得奇怪,好也好得奇怪,三三两两,唧唧哝哝议论着.不多几时,连凤姐儿也知道了,邢王二夫人也有些疑惑,倒是贾母略猜着了八九.
那时正值邢王二夫人凤姐等在贾母房中说闲话,说起黛玉的病来.贾母道:“我正要告诉你们,宝玉和林丫头是从小儿在一处的,我只说小孩子们,怕什么?以后时常听得林丫头忽然病,忽然好,都为有了些知觉了.所以我想他们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你们怎么说?"王夫人听了,便呆了一呆,只得答应道:“林姑娘是个有心计儿的.至于宝玉,呆头呆恼,不避嫌疑是有的,看起外面,却还都是个小孩儿形象.此时若忽然或把那一个分出园外,不是倒露了什么痕迹了么.古来说的:`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老太太想,倒是赶着把他们的事办办也罢了。”贾母皱了一皱眉,说道:“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王夫人道:“不但老太太这么想,我们也是这样.但林姑娘也得给他说了人家儿才好,不然女孩儿家长大了,那个没有心事?倘或真与宝玉有些私心,若知道宝玉定下宝丫头,那倒不成事了。”贾母道:“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况且林丫头年纪到底比宝玉小两岁.依你们这样说,倒是宝玉定亲的话不许叫他知道倒罢了。”凤姐便吩咐众丫头们道:“你们听见了,宝二爷定亲的话,不许混吵嚷.若有多嘴的,堤防着他的皮。”贾母又向凤姐道:“凤哥儿,你如今自从身上不大好,也不大管园里的事了.我告诉你,须得经点儿心.不但这个,就象前年那些人喝酒耍钱,都不是事.你还精细些,少不得多分点心儿,严紧严紧他们才好.况且我看他们也就只还服你。”凤姐答应了.娘儿们又说了一回话,方各自散了.
【端木持易见解】
宝玉爱林妹妹,林妹妹爱宝玉,经此一事儿,已经基本上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了。
从紫鹃和雪雁的角度看,“人心天意”都是认可和支持的。也就是说,先天天意(郎才女貌),后天人心(所有祝福他们的人),都觉得她们是合适的。
可偏偏王夫人觉得林黛玉不合适,现在连贾母也觉得不合适了。说什么林黛玉“乖僻”,“恐不是有寿的”。这些都是托词罢了。
比如“乖僻”,第二回的时候,形容宝玉,就说他“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说身体不好,那宝钗也是从小有热病,要服用“冷香丸”,哪里就有“寿”了?宝玉和宝钗,都乖僻,都不寿,作者怎么瞎眼了?为何单单埋汰黛玉?可见,要指责一个人,那需要什么理由,说你黑,你就是乌鸦。
要说王夫人不同意黛玉的婚事,倒还说得过去;可是贾母怎么就不同意了呢?真是没来由的很。上卷第40回,那时候宝钗还在大观园住,贾母带着刘姥姥观看大观园,对宝钗的住所一片寒气,如同“雪洞”,非常不满。觉得薛宝钗俗、离谱、教养不好、像个寡妇,怀疑将来克夫。你看,贾母在上卷,是反对宝钗的,且从未流露过支持宝钗和宝玉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薛家没落了,宝钗虽有个哥哥,可不但不争气,而且已经有两个人命案子在身,何德何能可以匹配贾家呢?贾母怎么会支持这桩婚姻呢?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下卷作者要支持金玉良缘。他觉得黛玉不如宝钗,她替贾母选择了宝钗。这可真是“改良”的“妙”啊!我认为,下卷作者,现在倒比宝玉和黛玉还要“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了。
什么叫人情?
这个词我今天好好研究了一番。
天理、国法、人情,是常常放在一起的。天理是指社会规律;国法是国家法律;人情是风俗习惯。天理和国法范围比较大,具有普遍性;风俗习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跟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物产条件相关,所以常常称为“风土人情”。
大观园里的风土人情,就是贾母喜欢黛玉,支持黛玉,因为黛玉是她最喜欢的女儿的女儿,关系要远比儿媳妇王夫人的姐妹薛姨妈的女儿要亲近的。金钱和地位上,黛玉和宝钗是差不多的。贾母没来由放弃黛玉而选择宝钗。这就是基本的“人情”。所以,贾母说的“亲上加亲”,也只能是“黛玉”更亲才对。即便出于利益考量,那也只能选择其他王侯将相家族的女儿来联姻,没来由选择没落的薛家宝钗。
可下卷作者就这么安排,肯定金玉良缘,向金家投降。上卷作者安排薛家和金桂家联姻,作者是把金家的夏金桂如何欺负薛家,让薛家流血流泪写出来,目的是否定金家。如今倒好,下卷作者不顾基本的“人情”实际,胡乱安排。故事也就失真了。
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都不顾了,文章也就有点胡扯的味道了。
这种事情,不仅在红楼梦下卷发生;在对《诗三百》的“经化”历史上,也是多的很。如今现实中,也是比比皆是。反正混淆是非,迷惑大众,为我所用,向来都是治者的手段。一想到这里,我也就见怪不怪了。谁让人家掌握着“国法”和“天理”呢。于是,人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我想,你有你的天理,你有你的国法,我只有我,我只有人情,我就要谈情。“悲悯万物的大情怀”,这才是红楼梦的“大旨大志”。没有这个,可真是“读遍诗书亦枉然”了。这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