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宇宙》
(2023-08-03 14:38:31)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下卷 第九十回 第二节:光大宇宙
【原文】
这里三个人正说着,只听黛玉忽然又嗽了一声.紫鹃连忙跑到炕沿前站着,侍书雪雁也都不言语了.紫鹃弯着腰,在黛玉身后轻轻问道:“姑娘喝口水罢。”黛玉微微答应了一声.雪雁连忙倒了半钟滚白水,紫鹃接了托着,侍书也走近前来.紫鹃和他摇头儿,不叫他说话,侍书只得咽住了.站了一回,黛玉又嗽了一声.紫鹃趁势问道:“姑娘喝水呀?"黛玉又微微应了一声,那头似有欲抬之意,那里抬得起.紫鹃爬上炕去,爬在黛玉旁边,端着水试了冷热,送到唇边,扶了黛玉的头,就到碗边,喝了一口.紫鹃才要拿时,黛玉意思还要喝一口,紫鹃便托着那碗不动.黛玉又喝了一口,摇摇头儿不喝了,喘了一口气,仍旧躺下.半日,微微睁眼说道:“刚才说话不是侍书么?"紫鹃答应道:“是."侍书尚未出去,因连忙过来问候.黛玉睁眼看了,点点头儿,又歇了一歇,说道:“回去问你姑娘好罢."侍书见这番光景,只当黛玉嫌烦,只得悄悄的退出去了.原来那黛玉虽则病势沉重,心里却还明白.起先侍书雪雁说话时,他也模糊听见了一半句,却只作不知,也因实无精神答理.及听了雪雁侍书的话,才明白过前头的事情原是议而未成的,又兼侍书说是凤姐说的,老太太的主意亲上作亲,又是园中住着的,非自己而谁?因此一想,阴极阳生,心神顿觉清爽许多,所以才喝了两口水,又要想问侍书的话.恰好贾母,王夫人,李纨,凤姐听见紫鹃之言,都赶着来看.黛玉心中疑团已破,自然不似先前寻死之意了.虽身体软弱,精神短少,却也勉强答应一两句了.凤姐因叫过紫鹃问道:“姑娘也不至这样,这是怎么说,你这样唬人。”紫鹃道:“实在头里看着不好,才敢去告诉的,回来见姑娘竟好了许多,也就怪了。”贾母笑道:“你也别怪他,他懂得什么.看见不好就言语,这倒是他明白的地方,小孩子家,不嘴懒脚懒就好。”说了一回,贾母等料着无妨,也就去了.正是: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端木持易见解】
黛玉因为侍书雪雁传言,一件“议而未成”的事情,就心生“疑团”,要绝食寻死。我就在想,她为什么不去验证一下呢?为什么非要妄自猜疑呢?
可我翻查了一下历史。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孔明和李严是托孤大臣,孔明是兔,则李严是狗;孔明死后,李严担心“狡兔死,走狗烹”,最后忧惧而死。这就是怀疑担心,吓死了。
沈约晚年,和梁武帝萧衍关系不好了,到沈约生病的时候,萧衍还派大使去数落沈约,于是沈约怀疑萧衍要他的命,最后忧惧而死。
刘伯温,晚年也是怀疑朱元璋要他死,于是也忧惧而死了。
三国里面的马超、糜竺、陆逊、于禁、曹休、陈泰等等,也是因疑而忧惧,最后怕死了。
可见,“疑”这个东西,根本无需答案。就像一个女人,无论她生男生女,只要让她怀上孩子,那就不可能再言清白了。所以,怀疑这玩意,“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辩诬’的地位的,无论辩明与否,都已经是屈辱”。
大约李严、沈约、刘伯温等等,都是这样被推上了“辩诬”的地位,他们已经觉得屈辱了,辩不辩,也就没有关系了。
那么,我们如果处于这样的“地位”,又该怎么办呢?
一定要以死明志,自证清白吗?
我觉得这是大可不必的。
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砥砺前行。
秦始皇没受过辱?刘邦没受过辱?刘备没受过辱?司马懿没有受过辱?教员没有受过辱?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这一辈子,忍辱含垢的事情,多得很。大丈夫立于天地间,不怕你遇到受辱的事情。怕的是你失去超越之心,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黛玉听到侍书和雪雁对话,“阴极阳生,心神顿觉清爽许多”,一下子活过来了。我们在受辱的时候,不要学黛玉,她还要借助外力才能化开自己的愁结。我们要自己找到这个“阳气”,自己能把“辱”给消化了。
这一点我最佩服曹操,兵败赤壁,全军懈怠,士气低迷,曹操却能哈哈大笑,并激励众下:“胜败奈兵家常事,此战我军虽失利,但北方仍为我所据,几十万兵马尚存,待重整旗鼓,来日再战必胜!”
这是一种什么能力,朋友们?
曾仕强老先生说,我们这一生,都要“心向光明”。我觉得,这就是向阳的能力,向生的能力,向上的能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样的精神。教员说,我们这一生,都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我觉得,这就是包容的能力,团结的能力,厚重的能力。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己能够自强不息,对外又能包容承载一切人和物,就是这个龙马的精神。
像曹操和教员那样,能够心向光明,吞吐宇宙。还怕什么一时屈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