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为什么消失了?》
(2023-03-28 11:11:36)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下卷 第八十五回 第三节:待遇为什么消失了?
【原文】
且说珍,琏,宝玉三人回去,独有宝玉到贾母那边,一面述说北静王待他的光景,并拿出那块玉来.大家看着笑了一回.贾母因命人:“给他收起去罢,别丢了。”因问:“你那块玉好生带着罢?别闹混了。”宝玉在项上摘了下来,说:“这不是我那一块玉,那里就掉了呢.比起来,两块玉差远着呢,那里混得过.我正要告诉老太太,前儿晚上我睡的时候把玉摘下来挂在帐子里,他竟放起光来了,满帐子都是红的。”贾母说道:“又胡说了,帐子的檐子是红的,火光照着,自然红是有的。”宝玉道:“不是.那时候灯已灭了,屋里都漆黑的了,还看得见他呢。”邢王二夫人抿着嘴笑.凤姐道:“这是喜信发动了."宝玉道:“什么喜信?"贾母道:“你不懂得.今儿个闹了一天,你去歇歇儿去罢,别在这里说呆话了。”宝玉又站了一回儿,才回园中去了.
这里贾母问道:“正是.你们去看薛姨妈说起这事没有?”王夫人道:“本来就要去看的,因凤丫头为巧姐儿病着,耽搁了两天,今日才去的.这事我们都告诉了,姨妈倒也十分愿意,只说蟠儿这时侯不在家,目今他父亲没了,只得和他商量商量再办。”贾母道:“这也是情理的话.既这么样,大家先别提起,等姨太太那边商量定了再说。”不说贾母处谈论亲事,且说宝玉回到自己房中,告诉袭人道:“老太太与凤姐姐方才说话含含糊糊,不知是什么意思。”袭人想了想,笑了一笑道:“这个我也猜不着.但只刚才说这些话时,林姑娘在跟前没有?"宝玉道:“林姑娘才病起来,这些时何曾到老太太那边去呢。”正说着,只听外间屋里麝月与秋纹拌嘴.袭人道:“你两个又闹什么?"麝月道:“我们两个斗牌,他赢了我的钱他拿了去,他输了钱就不肯拿出来.这也罢了,他倒把我的钱都抢了去了。”宝玉笑道:“几个钱什么要紧,傻丫头,不许闹了。”说的两个人都咕嘟着嘴坐着去了.这里袭人打发宝玉睡下.不提.
却说袭人听了宝玉方才的话,也明知是给宝玉提亲的事.因恐宝玉每有痴想,这一提起不知又招出他多少呆话来,所以故作不知,自己心上却也是头一件关切的事.夜间躺着想了个主意,不如去见见紫鹃,看他有什么动静,自然就知道了.次日一早起来,打发宝玉上了学,自己梳洗了,便慢慢的去到潇湘馆来.只见紫鹃正在那里掐花儿呢,见袭人进来,便笑嘻嘻的道:“姐姐屋里坐着。”袭人道:“坐着,妹妹掐花儿呢吗?姑娘呢?"紫鹃道:“姑娘才梳洗完了,等着温药呢。”紫鹃一面说着,一面同袭人进来.见了黛玉正在那里拿着一本书看.袭人陪着笑道:“姑娘怨不得劳神,起来就看书.我们宝二爷念书若能象姑娘这样,岂不好了呢。”黛玉笑着把书放下.雪雁已拿着个小茶盘里托着一钟药,一钟水,小丫头在后面捧着痰盒漱盂进来.原来袭人来时要探探口气,坐了一回,无处入话,又想着黛玉最是心多,探不成消息再惹着了他倒是不好,又坐了坐,搭讪着辞了出来了.将到怡红院门口,只见两个人在那里站着呢.袭人不便往前走,那一个早看见了,连忙跑过来.袭人一看,却是锄药,因问"你作什么?"锄药道:“刚才芸二爷来了,拿了个帖儿,说给咱们宝二爷瞧的,在这里候信。”袭人道:“宝二爷天天上学,你难道不知道,还候什么信呢。”锄药笑道:“我告诉他了.他叫告诉姑娘,听姑娘的信呢。”袭人正要说话,只见那一个也慢慢的蹭了过来,细看时,就是贾芸,溜溜湫湫往这边来了.袭人见是贾芸,连忙向锄药道:“你告诉说知道了,回来给宝二爷瞧罢。”那贾芸原要过来和袭人说话,无非亲近之意,又不敢造次,只得慢慢踱来.相离不远,不想袭人说出这话,自己也不好再往前走,只好站住.这里袭人已掉背脸往回里去了.贾芸只得怏怏而回同锄药出去了.
【端木持易见解】
前两天听一个人讲“自在”和“自由”,说“在”本意是指防止马车流坡的垫子,自在意思是自己知道停止;“由”本意是指车轮子中间的那个轴,自由的意思是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运动。自由自在的人,就是知道自己运动也知道自己停止的人。此说无论对错,我都觉得,颇有道理。人贵在自由自在,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家思想是一种;上止正的易经思想是一种;戒定慧的佛家思想也是一种,逍遥游而至于道的道家思想自然也算一种。由此可见,各家学说,必有“自由自在”,方为圆满学说。那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在哪里呢?就是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其自由学说;他的自在学说呢?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大约算是吧。无论哪一家,都没有绝对自由,也没有绝对自在。当我们想无限自由的时候,要知道生命有局限性;但当我们被困被束缚的时候,要知道生命也有无限延展的可能,任何主义,都不能替代生命的无限性,理论都是有其自身边界的,所以是可以被突破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红楼梦原本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人,虽然他们无不深受封建束缚,但他们能够让“生命之树常青”,他们可以做出抉择,可以有自己的主见,可以抗争,可以突破,哪怕是哭泣、是咒骂、是撞墙、是跳井、是出家、是死,他们都依然毫无畏惧,毫不妥协,毫不退让。这是生命的力量,自由自主的力量,连自止都是那么的自在。
就拿黛玉来说,她的 “不屈”“抗争”“拼搏”的方式,也很独特,她用尖酸的语言,敏感的姿态,丰富的眼泪来表达自己的“委屈”,她用“语言”、“姿态”、“眼泪”,来“保护”自己,那脆弱却又坚强的内心——爱情、尊严和信念。没人敢去“碰她”,哪怕她身体不好,病魔缠身,体弱人微。她有自己的自由和自在,完全自主的自由和自在。从这一点上来说,她才是我们喜爱黛玉,值得敬佩的黛玉。
可是下卷以来,这个黛玉——带着“刺”的玫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
单纯就是生病的黛玉,只知道吃药的黛玉,只知道看书的黛玉。
从上卷我们知道,她会哭、会发脾气、会使性子、会通过丫鬟传递信息、会考虑回老家去,总之,她会思考出路、会争取、最起码会折腾、会找事儿,对不对?可是这一切,下卷看不到了。她好像只剩下傻“笑”了。
连麝月都知道和秋纹斗,都不能忍受秋纹的作为——“我们两个斗牌,他赢了我的钱他拿了去,他输了钱就不肯拿出来.这也罢了,他倒把我的钱都抢了去了”。难道黛玉就不知道吗?
不。这不是她不知道。而是作者让她不知道了。
作者认为,理想的女人都应该是老老实实的。他们需要老老实实的女人,所以要把女主角塑造成这样的人。他们不认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女人,“心多”的女人可以成为主角。所以,黛玉被迫变了“性情”,变了“格调”,变了“脑子”,终于被他们再次“修正”了过来。
只是,温良谦恭让的黛玉,又有什么意思呢?
而且,温良谦恭让的黛玉,果真是真实世界里的黛玉吗?就像我们不断的在语言上重复说,“世界是和平的、团结的、友爱的、进步的”,就果然如我们所言了吗?果然一切如我们所愿了吗?
如果一个人只剩下嘴炮了,那么,他们最后得到的恐怕也只剩下语言上的“自由自在”了,最后连纸面上的协议,恐怕都得不到啊!
真正的现实,你所得到的“待遇”,却是拿血和泪,拿汗和命去博出来的啊。没有血泪和汗水,没有牺牲,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待遇”的,连施舍的可怜和同情都不配得到。我请各位,一定要始终保持这样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