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脸的老贼》
(2023-03-09 11:01:37)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下卷 第八十四回 第一节:不要脸的老贼
【原文】
却说薛姨妈一时因被金桂这场气怄得肝气上逆,左肋作痛.宝钗明知是这个原故,也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他母亲吃了.又和秋菱给薛姨妈捶腿揉胸,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这薛姨妈只是又悲又气,气的是金桂撒泼,悲的是宝钗有涵养,倒觉可怜.宝钗又劝了一回,不知不觉的睡了一觉,肝气也渐渐平复了.宝钗便说道:“妈妈,你这种闲气不要放在心上才好.过几天走的动了,乐得往那边老太太姨妈处去说说话儿散散闷也好.家里横竖有我和秋菱照看着,谅他也不敢怎么样。”薛姨妈点点头道:“过两日看罢了。”
且说元妃疾愈之后,家中俱各喜欢.过了几日,有几个老公走来,带着东西银两,宣贵妃娘娘之命,因家中省问勤劳,俱有赏赐.把物件银两一一交代清楚.贾赦贾政等禀明了贾母,一齐谢恩毕,太监吃了茶去了.大家回到贾母房中,说笑了一回.外面老婆子传进来说:“小厮们来回道,那边有人请大老爷说要紧的话呢。”贾母便向贾赦道:“你去罢。”贾赦答应着,退出来自去了.
这里贾母忽然想起,和贾政笑道:“娘娘心里却甚实惦记着宝玉,前儿还特特的问他来着呢。”贾政陪笑道:“只是宝玉不大肯念书,辜负了娘娘的美意。”贾母道:“我倒给他上了个好儿,说他近日文章都做上来了。”贾政笑道:“那里能象老太太的话呢。”贾母道:“你们时常叫他出去作诗作文,难道他都没作上来么.小孩子家慢慢的教导他,可是人家说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儿吃的’。”贾政听了这话,忙陪笑道:“老太太说的是."贾母又道:“提起宝玉,我还有一件事和你商量.如今他也大了,你们也该留神看一个好孩子给他定下.这也是他终身的大事.也别论远近亲戚,什么穷啊富的,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贾政道:“老太太吩咐的很是.但只一件,姑娘也要好,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倒耽误了人家的女孩儿,岂不可惜。”贾母听了这话,心里却有些不喜欢,便说道:“论起来,现放着你们作父母的,那里用我去张心.但只我想宝玉这孩子从小儿跟着我,未免多疼他一点儿,耽误了他成人的正事也是有的.只是我看他那生来的模样儿也还齐整,心性儿也还实在,未必一定是那种没出息的,必至遭踏了人家的女孩儿.也不知是我偏心,我看着横竖比环儿略好些,不知你们看着怎么样。”几句话说得贾政心中甚实不安,连忙陪笑道:“老太太看的人也多了,既说他好有造化的,想来是不错的.只是儿子望他成人性儿太急了一点,或者竟和古人的话相反,倒是‘莫知其子之美’了。”一句话把贾母也怄笑了,众人也都陪着笑了.贾母因说道:“你这会子也有了几岁年纪,又居着官,自然越历练越老成。”说到这里,回头瞅着邢夫人和王夫人笑道:“想他那年轻的时侯,那一种古怪脾气,比宝玉还加一倍呢.直等娶了媳妇,才略略的懂了些人事儿.如今只抱怨宝玉,这会子我看宝玉比他还略体些人情儿呢."说的邢夫人王夫人都笑了.因说道:“老太太又说起逗笑儿的话儿来了。”说着,小丫头子们进来告诉鸳鸯:“请示老太太,晚饭伺侯下了。”贾母便问:“你们又咕咕唧唧的说什么?"鸳鸯笑着回明了.贾母道:“那么着,你们也都吃饭去罢,单留凤姐儿和珍哥媳妇跟着我吃罢。”贾政及邢王二夫人都答应着,伺侯摆上饭来,贾母又催了一遍,才都退出各散.
【端木持易见解】
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外公带大的。枯木看着自己的嫩芽,能不生出怜惜之情吗?所以都会产生“隔代亲”。难免有些时候,疼爱的多一些,纵容的多一些。于是就会让孩子自由度大一些,做主人的意识和能力强一些,这在父母老师眼里,就会觉得孩子脾气和个性大一些,不服管教,不尊师长,不孝顺,不老实了。于是他们喜欢反过来责难帮他们代养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说是他们耽误了孩子“成人的正事”。
宝玉从小就有贾母带着,贾政总是指责宝玉,这就令贾母比较难过。贾政说宝玉学习不好,耽误其他女孩子,这话让贾母听起来,就很不中听了。谁愿意听别人指责自己喜爱关切的孩子呢?
于是贾母也反过来点了贾政的眼睛。还半真半假的说他小时候,还不如宝玉呢。贾政更不懂得“体恤人情”,这一点宝玉倒确实比他优秀一些。什么叫“体恤人情”呢?“体”是体会感知他人的喜怒哀乐,“恤”是同情、关爱、怜惜、帮助、周济、照顾他人的各种情感。光有体会,没有自己的行动,付出心血,也算不得“恤”。所以,体恤一次,是知行合一的。
贾母责怪贾政不懂得体恤自己的母亲,只看到宝玉的缺点,看不到宝玉的优点,总是指责。贾政也希望贾母体恤一下他,理由是他“只是儿子望他成人性儿太急了一点”。这一点儿,我倒是理解他的。
只是,天下现在的父母,都抱着这样的“急”切心态,可就苦了孩子了。从肚子里就开始胎教,一出生就学游泳,通过各种培训班搞技能修炼,然后是各种学业,各种考证,把孩子练的“苦不堪言”。只为什么呢?为“爱”?我呸。他们绝大多数,不过是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竞争一个给主子或资本做奴才的机会。仅此而已。他们自己不争取做主人,争取做人的地位,却试图让孩子来替他们完成阶级跳跃,岂不是可笑、可悲、可恨?
就像薛姨妈,自己的女儿宝钗本来有点人样,不卑不亢,不忮不求的,比较“有内涵”,可在她眼里,倒成了“软弱”,“可怜”,令她觉得悲伤。在她眼里,最好是宝钗能够比金贵更厉害,更能撕咬,更能搏杀,这样才不会吃亏,不会受气,不会被人欺负。
我们好多父母,不都是像薛姨妈这样,希望孩子“厉害”吗?
他们不是希望孩子像个人,以及给他们创造做人的土壤和条件,而是只能寄希望于孩子变得更残忍、更暴烈、更厉害。
我们世世代代受禽兽互撕法则之苦,却从未有人主张争取人的平等和自由。这是天下父母之辈,还是天下子女之辈?亦或者所有人之悲?
“儿要杀人如麻,称王称霸,妻尽天下,然后温柔的侍奉膝下”,这大约就是望子成龙的典范吧。“女要嗜血如命,垂帘听政,母仪天下,然后孝顺的做父母的小棉袄”,这大约是望女成凤的典范吧。
只是,你们觉得,有几个人的能力和性格,皆能达到如此分裂而又统一的地步呢?
我劝天下父母,你们还是自己首先做到再说吧。自己什么都做不到,就不要指望和指责儿女了。否则你们就是不要脸,老不脸,臭不要脸,死不要脸的老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