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赐命》
(2022-11-16 09:37:40)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上卷 第七十八回 第十一节:悼亡赐命
【原文】
因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縠(hú)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又备了晴雯所喜的四样吃食。于是黄昏人静之时,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曰: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端木持易见解】
古代传说海中有鲛人,能织绡,所以把一种洁白的薄纱,很难得的丝织品称为鲛绡。冰鲛縠,就是鲛绡中的顶级货。宝玉要把思念写在这个上面,以表诚敬,以表真心。同时还弄了些食物、花蕊、泉水、茶水,算作祭品。我们能说这是假的吗?好像也不能。但我总是由此回想起在地上写了几千个“蔷”字的女孩,似乎那更令人动容,更令人痴迷。她没有什么优美语言,形式好像也不及宝玉的周正,但却无半分做作,诚敬可以通天。你们说,哪个更好一些呢?
无论哪一个更真,今天,我不较真了。为什么呢?
因为今天早上我看了陈行甲的《人生笔记》,其中第一章“我和我的母亲”,也算是一篇现代的诔文,读来令我唏嘘。我近些日子身体不太好,总觉得胸闷气短,今日读陈书,默默泪湿双颊,之后竟然稍感心宽气畅,大约受了书中赤子诚热之故吧。由此细想,我的气短,大约是心受苦寒,身遭劳累之故,得此热诚,始有和缓。由此再深想一下,发现诔文是大有作用的。有什么作用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诔,是古代六种文章格式的一种。《周礼·春官·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 祠为交接之辞,命为命令之辞,诰为训诰之辞,会为会盟之辞,祷为祭祀祈福之辞,诔为悼死赐命之辞。“悼死赐命”,其实就是讲述死者生时德行,以赐之命(名)。就是让它的美名永留人间,永传后世,永垂不朽。这是人的第二次生命,所以叫赐命。肉体死了,精神不死,这就是诔文的作用和意义。
宝玉做《芙蓉女儿诔》,屈原之《离骚》,司马迁之《史记》,教员做《为人民服务》,《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其道理都是一样的:存亡继续,悼亡赐命也。
人们为什么不愿这些人消亡呢?因为他们的精神,任何时候,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说,都是白天的阳光,给我们温暖;都是夜晚的星月,为我们指明方向。他们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所在。我们又怎么能够让他们消亡呢?不是他们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他们。如果没有这种前赴后继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又怎么构建起最伟大的精神长河和民族的人类的文明呢?我们又怎么能够战胜历史上浩浩荡荡的一次次灾难,克服人生中连绵不绝一场场苦难呢?又怎么能苦苦支撑在这“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呢?
呜呼哀哉,端木作诗一首:
群芳遭冰绞,沁芳成枫露,芙蓉女儿泪,白啼临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