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言一行》

(2022-11-14 10:45:16)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上卷 第七十八回 第九节:万言一行

【原文】

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回到园中,猛见池上芙蓉,想起小丫鬟说晴雯做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忽又想起:“死后并未至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想毕,便欲行礼。忽又止道:“虽如此,亦不可太草率了,须的衣冠整齐,奠仪周备,方为诚敬。”想了一想:“古人云,‘潢污行潦,荇藻苹蘩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只在心之诚敬而已。然非自作一篇诔文,这一段凄惨酸楚,竟无处可以发泄了。”

 

【端木持易见解】

左传是一本好书,其中《左传·隐公三年》的一篇文章叫《周郑交质》。讲述了在西周灭亡后,诸侯迎立天子东迁,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积极服侍周王室,东周初期和周天子建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但是由于后来周平王又宠信他人,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开始恶化,以致后来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一方面揭示了郑庄公两次入侵东周之地,强逼平王立质、咄咄逼人的姿态;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东周王室已然衰微、任人欺凌、委曲求全的历史情状。并由此得出结论,周天子与郑庄公想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取信对方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的。

于是左丘明总结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说的就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明信,忠信,所以才有交换人质这个搞法。可是既然都不相互信任了,交换人质又有个屁用?

这个思想,和老子的思想非常相似。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的结论就是礼是乱的开始,朴才是道的开始。至于礼之后的规、律、刑、法,那就更谈不上诚信道德了。历史的发展,越来越不主张道德自律性,越来越不重视个人内心世界了,这和人的个体逐渐扩大社会化程度有关。个体的社会化,是人类的进步;但当社会反噬个体,即个体无法主宰社会的时候,社会对个体来说,是异化的,是压迫的,是毁灭性的。只有个体能够参与社会、管理社会、主宰社会的时候,个人和社会达到统一,那么,社会化的律法和个人的自律就能相互统一起来了。也就实现了所谓的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统一。

回到红楼梦里面来,那个时候,这都是梦,根本不可能,现在的我们,也才刚刚觉悟,离实现还有很大距离,那个时候,这些连理性认识都还没有达到,只能说,有朦胧的认识,直觉的感受和感性的追求。但说实在的,已经很了不得了。

红楼梦作者其实是批判了宝玉这种搞法是虚礼、虚情、虚伪。不行动、不作为、不努力、不支持、不救援,等人家死了,却又搞这套“衣冠”,“奠仪”、“祭礼”,“诔文”,哭死鬼,表忠心,明诚信,其实都不作数的。可恨、可鄙、可耻。

果真是诚敬的话,怎么会“竟无处可以发泄了”?

人情至极,必有以行。自己认为是真,就应该去践行。空谈阔论,哭爹喊娘,忠义愤慨,是很多亡国丢官之人的丑态。宝玉之流,扪心自问,你们真的为晴雯这些底层人民干过什么吗?什么屈原、李清照、岳飞、文天祥等等,历史上的“忠义之士”,几乎都是如此。忠奸之论,在历史和现代,虽然仍是统治阶级的道德主流,其实都是垃圾之论。时代的新标,决不能再是什么忠君忠父忠于国家论的狭隘忠义,一定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将个人利益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相统一,这才是无产者的新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为四娘》
后一篇:《悼亡赐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