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龙无用》
(2022-10-11 14:22:28)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上卷 第七十七回 第七节:卷龙无用
【原文】
宝玉听如此说,方回来,一路打算:“谁这样犯舌?况这里事也无人知道,如何就都说着了。”一面想,一面进来,只见袭人在那里垂泪.且去了第一等的人,岂不伤心,便倒在床上也哭起来.袭人知他心内别的还犹可,独有晴雯是第一件大事,乃推他劝道:“哭也不中用了.你起来我告诉你,晴雯已经好了,他这一家去,倒心净养几天.你果然舍不得他,等太太气消了,你再求老太太,慢慢的叫进来也不难.不过太太偶然信了人的诽言,一时气头上如此罢了。”宝玉哭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袭人道:“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袭人道:“你有甚忌讳的,一时高兴了,你就不管有人无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你反不觉。”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因便笑道:“正是呢.若论我们也有顽笑不留心的孟浪去处,怎么太太竟忘了?想是还有别的事,等完了再发放我们,也未可知。”
宝玉笑道:“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他两个又是你陶冶教育的,焉得还有孟浪该罚之处!只是芳官尚小,过于伶俐些,未免倚强压倒了人,惹人厌.四儿是我误了他,还是那年我和你拌嘴的那日起,叫上来作些细活,未免夺占了地位,故有今日.只是晴雯也是和你一样,从小儿在老太太屋里过来的,虽然他生得比人强,也没甚妨碍去处.就是他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想是他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说毕,复又哭起来.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因叹道:“天知道罢了.此时也查不出人来了,白哭一会子也无益.倒是养着精神,等老太太喜欢时,回明白了再要他是正理。”宝玉冷笑道:“你不必虚宽我的心.等到太太平服了再瞧势头去要时,知他的病等得等不得.他自幼上来娇生惯养,何尝受过一日委屈.连我知道他的性格,还时常冲撞了他.他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况又是一身重病,里头一肚子的闷气.他又没有亲爷热娘,只有一个醉泥鳅姑舅哥哥.他这一去,一时也不惯的,那里还等得几日.知道还能见他一面两面不能了!”说着又越发伤心起来.
【端木持易见解】
一个人,究竟为什么被开除、贬谪、处分、消灭?
红楼梦的作者认为,或者“过于伶俐些,未免倚强压倒了人”,或者“未免夺占了地位”,或者“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想是他过于生得好了”,总之,她认为聪明、富贵、位尊、豪爽、漂亮等等,就容易被别人攻击。
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认为,这是作者只看表面现象,而未能深入分析问题本质导致的误读。表面看起来,晴雯、四儿、芳官等人受到处理,是因为他们太好了。但实际上,这不是“好”本身的错。而是大家都想好,而实际上又不能让绝大多数人好,只能让极少数人好,这才导致了对大多数人进行狙杀、阻挠、开除、贬谪、处分、打压、消灭。
举个例子,一个企业里面,人人都想工资高一点儿,大家都过的好一些,但是呢?现在,管理层10人,收入占比要达到90%;怎么办?只能大幅削减其他90%的工资,将他们整体收入占比压缩到10%以内。这就是一个收入分配的比例问题。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核心问题。
过去被洗脑学洗脑,他们教导说,造蛋糕第一,蛋糕大了,大家才能多分点。经过几十年独立成长,又纵观历史,横向比较各国,经验和理论结合,终于发现,那是狗屁学说。剩余价值的多少,只是社会整体发展潜力的要素,并不构成分配比例的均匀化,更不会自动提升全体的生活水平,相反,分化会更加扩大和加深。决定分配比例的核心力量,只来自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搏斗。
搏斗成功的人,才有发言权,才有发展空间,才有评价其他人的资格,即书写历史的资格。
曾国藩被捧上了天,说是第一等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当做真理,他说“挺字当先,乃做人第一品性也。”大家都说对,都说好。靠他吃饭的人,也吹捧,说他身上的倔强之气和坚毅之力,是成功的必然原因。你们看,这不过是因为他成功了。假如鄱阳湖他被淹死或者砍死了,鬼知道他是个什么货色?说什么话,恐怕阎王殿里的小鬼,都懒得听他叨叨呢。
袭人、麝月、秋纹留下来了,她们果然就是“至善至贤之人?”
假如有一天,她们又被另一群更狠的人用“诽言”给排挤出去,恐怕他们也会被骂的臭臭的。会说她们“粗粗笨笨”,孟浪形骸,虚假两面等等。失败者向来都是这个结果。而“胜利者不受审判”,这话斯先生算是看透了。
再假如有一天,不管是晴雯一派或者袭人一派谁翻了身,话又不同起来。大家万不可被言语迷惑。《庄子·齐物论》中说,“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你看,几千年了,言语上总是毫无定论,谁都有理,文无第一。要想文章第一,恐怕只能“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方能老子永远第一了。
是故,大家万不要在言语上纠结,上了言词的诡道!孔夫子吹了一辈子牛,却只有这句话,总算是差不多接近大道: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