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而复生》
(2022-10-12 10:32:28)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上卷 第七十七回 第八节:枯而复生
【原文】
袭人笑道:“可是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们偶然说一句略妨碍些的话,就说是不利之谈,你如今好好的咒他,是该的了!他便比别人娇些,也不至这样起来。”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袭人听了,又笑起来,因说道:“我待不说,又撑不住,你太也婆婆妈妈的了.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若不婆婆妈妈的,真也成了个呆子了。”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guì】,坟前之蓍【sh】,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
【端木持易见解】
孔庙大成门内东侧,有一棵石栏围护的桧树,旁有石碑,上刻“先师手植桧”几个字,传说这是孔子亲手种的桧树。据载先师手植桧原有三株,公元1214年遭兵火,三株桧树无一幸存。公元1294年,在东庑废墟上新长出了一株桧苗,将此移到今孔庙大成门内石陛东侧。1499年被火烧死,仅存枯干。1724年枯干又遭火难,仅剩树桩。公元1732年,由树桩又发新枝,故曰“再生桧”。这棵树为何数次枯死又数次重生?最长的时候,甚至枯死200多年后又发新枝,为什么?
其实,原因不过很简单,一方面,这些树长了很多年,地下根系非常庞大,每次地上桧树烧毁或死掉,地下根系都会滋生出新的副根,慢慢发芽长成大树,因此可以数次重生,千年不死;另一方面,即便真的死了,也会有后人继续移植树苗重新栽种到老地方,继续长大繁荣。
为什么能允许一棵树在一个地方长几百、数千年呢?为什么前树死了,还要继续补栽,前赴后继呢?
就是因为,人们需要它万古长存。它不只是一棵树,而是一种象征。
桧柏, 3000多年前,中原、淮扬、江汉等地圆柏多有著名的大材,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便有因之将圆柏作为国名,称为“桧”, 《诗经》等古籍中便有桧的记载。孔子收集诗歌编辑成为《诗经》,所以,桧可以代指《诗经》。又孔子研究易经,作《易传》,蓍草在古代常用来卜卦,所以,以“蓍”代指《易》。是故,用庙前之桧,坟前之蓍,特象征孔子的巨大文化贡献。中华民族的文脉、文气、精神,都从这两部著作里面产生,你们说,它能被砍断吗?能不被续接起来吗?
“诸葛祠前之柏”,唐朝人卢求在《成都记》中记载:“人云(古柏)诸葛手植。”其实是传说,自己在自己祠堂前栽树?且不论吧。尊重人们的美好愿望,这倒是真的。历代多有文人讴歌诸葛孔明,其中最著名的为“诗圣”杜甫,他为武侯写过18首诗,其中在《蜀相》中,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古柏行》中有“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夔州歌十绝句》中有“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人们希望孔明的精神,生生不息,如这森森巨柏,万古长青。
松树象征着坚韧,顽强,代表着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还有坚贞不屈,高洁,不畏艰难的精神。因为它的生命力顽强,即便处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可以正常生长,保持生命,且生命长久,还代表着长寿。这就是人们对岳飞忠贞爱国,坚毅不屈的精神纪念。
这些东西,都是不容易死的,即便死了,人们也会让他活过来。这才是最关键的。
同样的道理,也存在于“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对杨贵妃的冤屈、王昭君的委屈,人们同样永志难忘,特别是杨贵妃为了稳住军心自己赴死,王昭君为了国家和平而献身,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们。
于情于理,孔子、诸葛亮、岳飞、杨贵妃、王昭君等等,这些所谓的民族英雄,都不该被忘记。作者以物比人,说“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核心在于,要有“知己”,即遇到懂得她们的人,尊重她们的时代,他们才会真正的得到繁荣和纪念。
那么,关于知己,就要说到什么呢?“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要忧愁,不要怕人们不理解。只要是真正为民族和人民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一时衰落、一时衰退、一时衰败,有些人就没有坚定信念了,这是要不得的。要知道“枯而复生”的历史道理,以增强我们的信心,我想,这才是最有利于我们的事业的。
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都攻不破的。正义的事业或许会失败一时,但绝不会缺席,他一定会枯而复生,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