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谈天(5)》
(2022-09-17 12:43:50)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上卷 第七十六回 第十二节:
【原文】
秋湍(tun)泻石髓,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这会子才说‘ク’字,亏你想得出。”湘云道:“幸而昨日看历朝文选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我信不及,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看来宝姐姐知道的竟多。”黛玉笑道:“‘ク’字用在此时更恰,也还罢了.只是‘秋湍’一句亏你好想.只这一句,别的都要抹倒.我少不得打起精神来对一句,只是再不能似这一句了。”
【端木持易见解】
“秋湍(tun)泻石髓”,“秋湍”,来自宋朝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xiàn)山置酒》:“烟岭火明灭,秋湍声激扬”。你要是能想到,“明灭”以后,作者的激昂悲愤,就知道这个“秋湍”,有多么好了。“石髓”,也是有典故的,本意是石钟乳。古人用于服食,也可入药。《晋书·嵇康传》:“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馀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单读这句话,大家不晓得啥意思,觉得无聊。且听我翻译解释:话说嵇康遇到隐士王烈,一道进入山中,王烈曾得到石髓,如糖一样甜,便自己吃了一半,留下一半给嵇康。结果嵇康还没有食用,就凝结为石头。王烈又在石室中见一卷白绢写的书,立即喊嵇康去取,当嵇康到达时,书却不见了。王烈于是感叹道:“嵇康志趣不同寻常却怀才不遇,这就是命啊!”这两个故事,作者就是为了表达,嵇康的性格、志趣和时运遭遇。
好好的甜蜜的石髓,嵇康不吃;好好的神仙的诏书,嵇康不见。同学们啊,这正表明了嵇康绝不妥协,绝不被糖衣炮弹俘虏,绝不做“石”(司马昭)家的“忠”,绝不吃“石”家的“乳”,绝不入“石”家的室,绝不上“石”家的白名单啊!虽死而其犹未悔,激昂壮烈,临刑弹奏一曲《广陵散》,至今余音不肯散。
这首《广陵散》,据说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当然,这只是传说。
实际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傀曲》是异名同曲,关于背景,故事内容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学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关于曲子,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关于旋律,《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为父报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红楼梦作者,与聂政、嵇康,可以说,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的共振,所以,才会借湘云的嘴说出“秋湍(tun)泻石髓”,这样的诗句;又借黛玉的嘴来揭示,“只这一句,别的都要抹倒”。是啊,这一句诗,这一段史,这一首曲,这一种神,还不够吗?
月光如湍流的急水,倾泻而下,如同凝脂一般的石髓,如同聂政刺韩的壮烈,如同嵇康奏琴的豪迈,撕碎(石髓=撕碎)现实,死随(石髓=死随)理想,明明如月,皎洁无暇,义无反顾,死不旋踵!
怎一个“好”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