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下谈天(3)》

(2022-09-16 15:14:45)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上卷 第七十六回 第十节:

【原文】

湘云只得又联道: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黛玉笑道:下句好,只是难对些。因想了一想,联道: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湘云笑道:“‘三宣’有趣,竟化俗成雅了.只是下句又说上骰子。少不得联道: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黛玉笑道:“对的却好.下句又溜了,只管拿些风月来塞责.”湘云道:究竟没说到月上,也要点缀点缀,方不落题。

黛玉道:且姑存之,明日再斟酌。

【端木持易见解】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各地纷纷自立,朝廷有名无实。福建最牛的文坛盟主,到长安参加高考,历经24年,经过了20场考试,都因权贵垄断,考官徇私舞弊,场场落第。直到55岁才考中进士,结果也没有什么官职给他,等到4年以后,才封了个“四门博士”的闲职。最后他回到故乡,辅佐当时的福建“闵王”王审知,终于有所成就。这个人叫黄滔,主要成就是他规劝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也就是不称王。同时“崇节俭,减赋役,与民休息;开港路,兴海上贸易;建学校,发展地方文化”。王审知一一接纳,所以,福建境内三十年免受兵祸,黄滔和王审知以礼相待避乱来闽的名士,使其安居福建,从事各项工作,黄滔的功绩由此为世人所传颂。《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其中有一首《遇罗员外衮(gn)》是这样写的:

灞陵桥外驻征辕,此一分飞十六年。

豸(zhì)角戴时垂素发,鸡香含处隔青天。

绮园难贮林栖意,班马须持笔削权

可忘自初相识地,秋风明月客鄜(f)延。

其中“绮园难贮林栖意,班马须持笔削权”,应该算是历史名句。什么意思呢?美丽的花园因为只长好看的花而存不下参天之木,林繁茂生长而成林的愿望;班固、司马迁,这么有才能的人,就如同那容不下的参天之木,离群独行的班马,而只能用笔来书写历史,删改权衡,和权势者做不懈的斗争。【班马,有两个典故,一个是代指班固,司马迁,都是历史学家;一个是春秋时,晋、鲁、郑联合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形容好友告别。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黛玉前言说“蜡烛辉琼宴”于是湘云对:“觥筹乱绮园”,表面是写在大观园里觥筹交错,好不欢乐;实际上呢?一个“乱”字,充分表达了实际情况,是祸乱、毁坏、破灭这美丽的花园。并借“绮园”这个绮园难贮林栖意,班马须持笔削权”的典故,书写了林黛玉难以在此生存和发展的意念,表达了作者不肯与投降者合流,只愿意离群著史的决心。

要治乱,怎么办?就得号令统一,故有黛玉的进一步联对,“分曹尊一令”,“分曹”,意思是分对,分班,分批。天下尊一令,就不会乱。问题是,令出多门,或者说,大家都不再遵从统一号令了,也就乱了。行酒令作谜猜物,要分作的人和猜的人,尊一令,服从令官一个人的命令。射覆,原来是将东西覆盖在盆下令人猜测的游戏,有人放东西,有人猜,但也需要有个公证人发号施令。“射覆听三宣”,就是这个意思。“射覆”,有“设伏”的意思。“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暗指打仗,分兵布阵,射击埋伏,都需要听命令。“朝中天子三宣,关外将军一令”,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三宣”,自古以来,朝廷就靠宣义、宣礼、宣智、宣信、宣文、宣德、宣武、宣威、宣化、宣庆、宣和,搞“仁义礼智信文德武威”这一套东西;还有宣旨、宣召、宣战、宣言、宣誓、宣示、宣布等等这些东西。

“宣”的这些东西,能不能落地?这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呢?

因为能不能落地,就要看实力了。什么实力呢?那就是战斗的能力。枪杆子里出政权。最大的道理,就是能不能打败对手。打不动的话,只有“宣”是没有用的。

自古以来,拥兵者自重。到了可以挑战朝廷能力的时候,就会“听调不听宣”了。

比如隋唐演义里罗艺和隋朝的关系。按照书里的交代,罗艺是秦琼的姑父,是前朝旧将,在前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不得已投降了隋朝,条件就是听调不听宣

实际上,在每个新王朝推翻旧王朝的过程中,为了迅速推翻旧王朝,都会接收大量前朝旧将,都会给予类似罗艺这种待遇,也就是听调不听宣,允许你保留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地盘,只要不参加反对朝廷中央的活动,其它事情都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独立自主。

比如汉朝开国时的英布、彭越、韩王信、张耳、燕王臧荼,都是这种类型。因为对当时的汉高祖来说,主要任务是打倒项羽,所以这些人加入刘邦阵营,并不是刘邦真的要他们一起打项羽,而是要给最低限度的要求,也就是说,只要他们不参加项羽阵营,出兵帮助项羽打刘邦就可以了。

比如清朝初期的三藩,以及在大同的姜骧等明朝降将,和清朝的关系都和这种关系类似。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在自己的地盘里完全可以自主,相当于国中之国。在清朝尚未完全平定全国的时候,他们还有用,所以不会动他们。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和华北地区的藩镇同样是这种关系,每个藩镇都是半独立的,名义上服从唐朝中央,但实际上是半独立的,军事、财政、人事、行政都是藩镇自己说了算,朝廷无力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朝廷可以下诏要求一些藩镇参加朝廷的军事征讨行动,比如调动几个藩镇对付一个刺儿头藩镇,但是不能轻易要求这些藩镇的藩帅们入朝中央,如果有这个要求,就会激起直接反对朝廷的叛乱。

朝廷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调动罗艺参加军事行动,但是不能宣召他入朝觐见皇帝,因为这有可能意味着他被剥削原有的权力,也就打破了原来的承诺。如果朝廷强行下令要求他入朝,那就等于向他发出了明确的削藩的信号,会导致他们铤而走险,直接起兵造反,反对朝廷。

诸位可以发现,听调不听宣这种事情,大多发生在王朝初期和王朝末期。王朝初期,是为了建立新政权而妥协;王朝末期会为了维持旧政权而妥协。可见,听宣不听宣,全看实力盛衰。听不听话,全看形势变化。

央地关系,集团与子公司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其实皆是如此。

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表面看是写摇骰子、传花鼓,实际上那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点点红腥遍天涯,流遍了,郊原血。城头变幻大王旗,只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晴光摇院宇”,“晴光”,来自唐朝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他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写下“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的诗句。这首诗的末尾,作者表达了“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的感慨。

像杜审言这样,天下失意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求而不得,进而无路,难道不正是对高院深宇的不停摇撼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