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凸凹拱挖》

(2022-09-07 10:35:05)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上卷 第七十六回 第五节:凸凹拱挖

【原文】

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不肯负他的豪兴,因笑道:你看这里这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林黛玉道: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不可胜举.只是今人不知,误作俗字用了.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

【端木持易见解】

孟浩然有一首诗,名叫《宿建德江》,是刻画秋江暮色的名篇,诗曰: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为什么江水里的月亮感觉离人更近呢?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形成的,大小都是一样的。但月亮在天上的话,周围非常空旷,天大了,月亮就显得小了;而江水中的月亮,由于有岸,有岛,有船,或者江中的水草,江边的林木等为参照,所以,显得就比较大了。于是人们会觉得大的东西离自己近,而小的东西离自己比较远。山上看月亮,四周无遮挡,月亮就会显得小,显得远。这就是山高越小,江清月近的原理。现代人忙忙碌碌,哪有赏月的雅兴,自然对此,也就不了了了了。

我家的方言,“凹(o)”就读作“洼”;“凸(t)”就读作“拱”。凸碧,就是拱清;凹晶,就是洼(挖)金。拱清挖金,这是作者反清复明的别样心思。

陆游的诗“古砚微凹聚墨多”,为什么有人批他俗?

钱穆先生曾高屋建瓴式的指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虽对仗工整,实则“诗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主要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因此也就没有意境情趣,是为“俗人”。

香菱曾经跟黛玉学诗,当香菱表达:“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时,黛玉却声色俱厉地当头棒喝!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林黛玉之所以不喜“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其根本原因在于陆游部分诗作本身有大缺陷,什么缺陷呢?就是缺少精气神。比如陆游这首诗,就来自《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该诗是陆游于绍熙五年(1194年)冬作于山阴。此时陆游70岁,属于其晚年作品。

没有精气神的诗,对仗工整,浅显易懂,形式再好,也已经是废物了。

湘云不懂这一点儿。于是黛玉又给她继续上课了。

怎么上课呢?

就是给她讲案例,说故事。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江郎才尽”这个成语的主角,江淹是也。江淹年轻的时候,写的赋,那可真是历史上的巅峰之作。比如《青苔赋》,“故其处石,则松栝(gu)交阴,泉雨长注,横涧俯视,崩壁仰顾。悲凹险兮,唯流水而驰骛。遂能崎屈上生,班驳下布。异人贵其贞精,道士悦其迥趣”,也就是说,青苔虽然在阴,在涧,危绝崩险之地,雨水长淋注,流水常冲刷,然青苔照样崎岖向上求生,到处繁衍密布。贞,坚贞;精,凝神;迥趣,不同于俗人。你们看,这样的江淹,精气神多厉害,是不是?

等到了晚年,他的名声早已传扬在外,受到朝廷的器重,做了大官,地位变了,生活富裕了,也就不再刻苦学习,自然就大大退步了。写出的文章平淡,没有文采,诗篇也再没有佳句出现。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再说东方朔,怕得罪皇帝和权贵,于是就编写《神异经》,搞些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这也是缺乏精气神的表现。写的再好,又能怎么样呢?

再有一个就是张僧繇(yáo),画技非常厉害,曾经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两条巨龙撞毁墙壁,腾云驾雾,凌空而起,飞向天空去了。没有画上眼睛的那两条龙,依然留在墙壁上。这就是“画龙点睛”的由来。他有如此本事,却不敢点睛,龙画的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陆游、江淹、东方朔、张僧繇皆有大才,可惜,几个人都是:“终日婆娑”,“高官厚禄”,“装疯卖傻”,“画龙无睛”,就像我们做人,装傻装睡装死,不敢有自己的精神,再也没有凸碧凹晶,拱清挖金的拼搏精神,再也没有凸凹精神,一条直线,混吃等死,最终不过都是活死龙,活死人罢了!

历史上有名色的这样的人,举不胜举,多不胜举,不可胜举。凸凹用的再好,也不过是俗人罢了。人生一旦投降,文章虽有凸凹,精神却没了拱挖之心,这样的名色,要他干什么呢?

数风流人物,还是要看我们这些“没有名色的”,管他什么专家名色怎么去拟,去吹,去捧,去舔,咱就抱着这股“拱挖精神”,凸碧凹晶,看你怎么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步一步
后一篇:《历史天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