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网络“砖文”的现实意义

(2006-10-19 15:59:31)
浅析网络砖文的现实意义(文/跳楼先生)

自认识网络至今,收获甚微,大抵也就一小撮人知道了有一个网名很奇怪,叫“跳楼先生”。远不如ID后的自我。纠其原因,大抵是不善张扬,也看不得异常张扬之辈,与个性有关,所以爱写些牛鬼蛇神,以填补虚无之精神,后入砖盟,粗略知道砖文意义。以勉众生。

浅析网络“砖文”的现实意义


和“沙发”、“拍砖”一样,“砖文”是一种网络论坛的流行语,局限得很,登不得大雅之堂。但麻雀虽小,可也讲究个五脏俱全,称做“文”的东西,不论杂、檄、砖也都归根于议论文的范畴。遵循一个普遍议论文的游戏规则。否则就只剩下“砖”之本身,遭众人唾罢了。

在谈砖文之前,先讲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气盛,专拿同学袁绍撒气。双方交战,必有一番口舌之争(有点像波斯与美国),袁绍文笔陈琳愤愤不平,深知曹公文豪,铺纸蘸墨,大书曹操祖上三代,有理有据,而且军事观察也十分到位,曹操看后,大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打!于是袁绍大败。后人也佩服孟德兄的英雄气概和真文人的风度。

对于骂人者大笑一声,又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回敬方式。

然而骂人不能成为砖文的主体,但在网络发展的今天,ID的不确定性,造就了“砖文”渐渐走进了死胡同。砖文迫切需要一定的逻辑和人文底线,砖文在驳斥对方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文,而不是人,构建自己的立论基础和逻辑框架,逐渐适合论坛的普遍性游戏规则。

再看一个好的砖文故事:
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毅然决定变法,正值高兴之时,遭到同事司马光的严词反对,王安石不气不恼,也十分客气地跟了一帖,表达对司马光同事的不满。言辞委婉却有据理必争地对司马光的“侵事、生事、征利、致愿做了最为经典的回复,并不失时机地讽刺了那些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

这就是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文章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避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对事不对人。

古人对辞赋文章讲求华美雍容,惟独对一种文体要求不多,那就是“奉词伐罪”的檄文。这也造就了檄文渐渐变得杂乱不堪,散杂难辨。

私下认为,砖文如果不走些正规的渠道,但靠些散兵游勇,出口成脏,也渐渐成为一种恶性肿瘤,危害社会。

中国散杂文史上,最让跳楼念念不忘的一个人就是林语堂,他所创立的幽默性小品文,短小而精悍,既丧敌之胆,又扬己之威,既揭敌之罪,又晔己之说,故事深刻,却又回味无穷,真正纠正了鲁迅们当时的文不是文,砖块乱飞的局面,害得李敖说,“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总得戴个安全帽!”

创造一种新文体,是需要契机和智慧的,檄文是兵戎相见的前奏,是挥戈进军的号角,是鼓舞士气的宣言。而砖文在辱骂声中烟雾弥漫,只能是流氓淫妇的战场,是萎靡不振的号角,是一种相当于十字军东征的精神迫害。

记住,所有即将要写砖文或者已经写了砖文的朋友,砖就是砖,是有杀伤力的,它的出现,砸的是腐朽文化,砸的恶性事件,而不是人,更不是至亲。

跳楼先生2006年10月19日于苏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