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明清瓷器 |
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这是后人对成化瓷器的极高评价。
孙瀛洲先生说:“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白,白釉莹润如脂,彩色柔和,笔法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又说成化彩瓷“鲜红淡抹绿闪黄,姹紫浓厚却无光。”
我们收藏的这件瓷器特征
一、成化瓷器特点“胎精釉润,如玉如脂。”
1、胎体:胎质细腻纯净。成化厚胎瓷器,质如美玉;
2、釉面:成化瓷器釉面是一种少见的白釉,又称“乳白”或“甜白”。
釉面肥厚滋润光洁,如脂似乳似玉,胎质洁白细腻,其釉色乳白柔和。
成化时期瓷器胎骨系麻仓土陈腐精制,由于胎土里氧化钾成分含量高,所以成化的胎和猪油一样。
二、纹饰线条及绿彩:
成化瓷器纹饰彩瓷只用平涂,绿色亦有浓淡深浅之分,不分阴阳。大都透亮闪黄。
红地绿彩-红地上饰以浅淡纤细的绿彩缠枝灵芝纹。绿彩色浅淡,微闪黄色,透明感强,绿彩泛黄,玻璃质感强。
蛤蜊光
绿彩有细小开片 下图
成化红釉器时代特征,有旧气、色如熟枣、不晕散、不流淌。有棕眼、橘皮釉现象。
下图,观察点是“棕眼”,麻仓土胎骨特征之一。
四、成化“姹紫”之色,独具时代特征
1、颗粒较粗,颜色深,用料厚,色料明显高出釉面,而且有微弱反光。
2、色料细,施色薄而使色彩变浅,色料並不明显高出釉面,照片拍摄角度原因,看不出反光。
下面图片的口缘,暗淡的紫色部分,就是传说中的“姹紫”
五、“糊米底”是成化时的鲜明特征
露胎无釉的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称作“糊米底”,此亦为成化器的特有现象。
上手抚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麻仓土的特征之一。
六、成化款识
成化官窑器的款识字体风格突出,均为楷书。其神髓是起落处多用藏锋笔法,中锋用笔,笔道圆润,少有极细、虚尖的笔锋。笔道粗、字体肥厚挺拔有力,在书写上略显稚拙,宛如儿童所书,有一种天然的稚拙之气,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底足的青花款字色调,侧光下观看字色微微下沉。青花色泽,似有一层或浓或淡的雾朦,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先贤有“字沉云蒙浅褐边”一语,颇可玩味。
参考资料:
一、明成化红地绿彩灵芝纹三足炉
1994年景德镇明御厂故址龙珠阁出土,现藏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通高14厘米。直颈,微鼓腹,两耳呈弧状内弯,口沿饰两道弦纹,犬形腿。内壁挂白釉。外壁饰缘彩缠枝灵芝,填矾红地。底画青花双圈双行成化款。此器双耳内卷,为明瓷炉中罕见之作。
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仿宋官窑碗
足凃的彩料就是“姹紫”
三、孙瀛洲捐献文物成化斗彩三秋杯 “姹紫”
四、首都博物馆 成化“姹紫”
五、明成化鲜红釉盘
高5厘米,口径20.9厘米,足径13.5厘米。
盘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鸟窝,俗称“窝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外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色泽淡雅,顿挫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