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分类: 宋代汝窑

一、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棕眼”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 故宫博物院藏

二、上海博物馆汝窑洗“棕眼”

三、美国费城艺术美术馆汝窑洗“棕眼”

我们收藏了一件青瓷,釉面布满了密集针孔样棕眼,有学者称之为“葡萄斑病变”。

(2021-01-21 20: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明清瓷器

宣德、成化年间,景德镇的艺人在宋代黑釉的基础上发展乌金釉,但当时烧成极不稳定,也不流行。

黑釉原料因釉料主要取自景德镇附近所产的乌金土,故又名“乌金釉” ,以三氧化二铁(Fe2O3)为呈色剂,配合适量的二氧化锰(MnO2)和氧化钴(CoO),生坯挂釉,以高温烧成。

由景德镇窑工采用含13.4%三氧化二铁的釉料经过还原焰氛围烧制而成,釉料中还含有钴和锰,发色中钴发蓝色,氧化铁还原后发金星斑点结晶。

清代康熙时,乌金釉精制于督陶官臧应选,雍正、乾隆年间,唐英亲手参与了工艺制作,仿制了乌金釉等产品。

分类: 文玩杂项

“天眷”为金熙宗完颜合剌在位时的年号,前后不足三年。从天眷系列钱整体上看,天眷通宝为方孔圆钱,寓意“天圆地方”,从钱文书法上看,清幽俊朗。此钱自1992年发现以来,所见不足10枚,小平、折二、折三,篆、楷成对,有宋徽宗遗韵。此钱应该为试铸钱。

(2020-12-22 18:09)

 

 

放大图片,观看光亮处。

分类: 宋代瓷器

辽金射兔节  

图示  金代 磁州窑 临水窑 红绿彩兔纹盘

来自山东德州

古代节日中有一“上巳节”,也叫“重三”,农历三月三日。古人怎么过上巳呢?

辽金时期是“上巳射兔”。

“射兔节”是契丹、女真国家礼仪中杂仪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是契丹族的“陶拉葛尔布节”。在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例行射兔比赛。 

  

《辽史》《礼志》:“岁时杂仪,三月三日为上巳,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

(2020-08-24 00:22)
标签:

杂谈

分类: 紫砂壶

团山泥

历史文献中提到的紫砂原矿种类包括:青泥(后称紫泥)、红泥(朱砂泥)、本山绿泥、团山泥(紫泥及本山绿泥的夹花泥)。

明周高起《阳羡壶系》中有:“老泥,出团山,陶则白沙星星,按若珠琲(琲,音bè,成串的珠子)。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老泥,产自团山,产品烧成后壶面出现象“满天星”一样的星星点点,白色砂点犹如珠玉一般闪亮。如加上天青泥和石黄泥调配,浇成后呈深浅不同的古色(紫与米黄混合色)。

南京艺术学院潘春芳教授在他所著《宜兴紫砂》一书中有更详细的说明:“紫砂史上曾有一种‘团山泥’,据说原出于黄龙山与青龙山交接处北麓之团山,烧成后呈青铜色,很是雅致。由于藏量不多,已采掘完了。后来紫砂艺人用紫泥及本山绿泥配制,可得不同层次的色泽。有的将团泥写成段泥。”

这是文献记载的团山泥,因产地而名。它是清初时期,在位于团山的矿层里发现的紫砂泥,加工烧成品为古铜色,陈鸣远的很多作品体现了这

分类: 宋代汝窑

根据清凉寺汝窑遗址、张公巷窑遗址、南宋官窑遗址出土数例盘口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个汝窑纸槌瓶都是残器,残的地方是口部,应该都有盘口,颈部本来可以更长一些,可惜后代或许由于口沿磕损,盘残后被截去了一部分。盘口坏了,只好把残的地方包起来,一只口沿处扣了一圈金属。一只干脆打磨掉。盘口破损被打磨掉后才变成直颈。

盘口瓶是宋代很是讲究的瓶子造型,盘口没有了,名字也改成了“纸槌瓶”。

汝窑青瓷纸槌瓶(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

分类: 宋代汝窑

造型源于古波斯大食国玻璃器。天津博物馆,天津独乐寺出土,质地为钠钙玻璃,我国古代多为铅钡玻璃。它的器型和刻花纹饰都与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现存的十世纪水瓶相似。

《铁围山丛谈》卷五:“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政和四年…并奉承俱入内藏库。…大食国蔷薇水虽贮于玻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澈…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

清凉寺汝窑遗址、张公巷窑遗址、南宋官窑遗址出土数例平肩、折角尖锐、盘口直斜的特殊造型盘口折肩瓶,往后经南宋后期此瓶演变成斜肩、转折圆柔且盘口大而平的所谓盘口纸搥瓶。梳理出其中承传的规律和脉络,有助于研究三窑之间的影响和承传关系。

一、北宋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烧造区出土盘口折肩瓶 

 

标签:

杂谈

分类: 玉器

古玉的沁色中,比较难得的是铜绿沁、黑漆古、鸡骨白、朱砂沁、和老土大红沁等等,褐、黄、红色沁相对多见,黑(黑漆古)、绿沁少见。

晚清人陈性《玉纪》所载沁色就有纯漆黑等古玉“十三彩”。

    晚清民国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在《古玉辩》里更将黑色分为“黑有乌云片,淡墨光,黑漆古,多貂须,美人鬓”等五种。

古玉水银沁是约定的俗称,是指古玉自然形成的黑沁或褐色沁:形态一般有块状、斑状、点状和丝状4种。

黑漆古玉器中,我们收藏的玉佩基本全沁且开窗见底,少见。

标签:

杂谈

分类: 明清瓷器

    麻仓土底足局部照片,

一束莲莲图案开端于宋,耀州窑青瓷上饰的三把束莲纹,并印有“三把莲”字样。莲花是中国的传统纹样,青莲与“清廉”谐音,寓有高洁清廉、出污泥而不染的含义。

在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瓷上“一把莲”成爲典型的装饰图案,听说永乐皇帝恩赐爲政清廉的大臣时,就会赐予大臣绘有“一束莲”的青花大盘。此“清廉”瓷的样式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都倡导这种式样的青花盘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