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元代瓷器 |
瓷器满身描绘的是海水江芽纹,贴塑龙赶火焰宝珠纹。
在元青花瓷的研究中,“至正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名词,这是源于英国原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元青花云龙纹瓶,此瓶铭文中有“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等字样。其中位于胫部的一圈纹饰带所绘是海水江芽纹。下图
安徽濉溪县至正十三年(1353年)青花花卉纹盘是海水江芽纹。下图
安徽博物馆藏~汤和墓出土元青花罐瓶口“线描”也是海水江芽纹。下图
我们收藏你元青花 灯光图 下图
我们收藏的元青花有以下特点:
一、整体瓷器应用传统十八线描技法,运笔娴熟,运笔纤细,层次分明,笔法自然流畅。具体线描技术如下。
1、高古游丝描: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
2、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
3、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
玉壶春瓶整体布满海水江芽纹,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2、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而在花卉及海浪纹的浓艳处,可见黑色结晶的铁锈斑,有的微微带点儿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斑点中心为深褐色,外围蓝黑色晕散到釉中。这是使用进口钴料作着色剂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元青花的重要标志之一。
3、贴塑龙赶火焰宝珠纹,元代常用三爪苍龙纹,龙首莽身,气势磅礴,一对虾米眼夺人魂魄,凹底无釉。
细节图
参考资料: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至正十三年(1353)孙氏家族墓出土元青花花卉纹盘。
这是一件残缺修复的元代青花瓷碟,出土时残断为四片,且缺一块,后经修复,这件元青花花卉纹碟,口径16.2厘米,底径13.6厘米,高0.9厘米。小碟口沿外折,浅壁,平砂底(图2),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泽莹润,碟心绘折枝花卉纹图案,花卉纹周围环绕一圈海水江芽纹。
此件元青花小碟1992年出土于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至正十三年(1353)孙氏家族墓。临涣镇也叫临涣集,原属安徽宿州,据明嘉靖《宿州志》记载:“临涣城在(宿)州西南九十里,本汉銍县,属沛郡,晋属谯郡,(南朝)梁改临涣,隋因之。”又记:“临涣县,梁置,隋因之……南渡后,县废。”
虽是残器,但它的价值主要在其出土于元代纪年墓,可以作为判断同类元青花瓷时代的标准器,备受研究者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