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艾叶绿 |
民国时期印石鉴赏家对灯光冻石的描述“石色金黄,冻如琥珀,灯下观之,灿若蜜玉,煌煌熠熠。”
我们收藏的这枚印章到手几年了,日光灯下看过一次,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今日在强光下观看,太神奇了!难道是传说中的“灯光冻”?请看下图:石色金黄,灿若蜜玉,煌煌熠熠。
王士祯《香祖笔记》中有:“印章尚旧青田,以灯光为贵。”吴昌硕说:“旧青田石,贵如拱璧。”
以上照片系在夜间室内强光下,用手机拍照。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明·灯光冻印章
《青田县·方山志》记载:“县南有图书洞,出石如玉,柔而栗,其妙可知。石有五色
文彭篆刻青田石向被誉为“印石之祖”。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长子,以明经廷试第一,仕为国子监博士,幼承家学,长于诗、书、画、印。下图是文彭印章
因偶遇青田石而始开文人篆刻流派
上图是吴昌硕印章
明代屠隆(1542——1605)《考槃馀事》曰“照之灿若灯辉”;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曰“照之真若灯辉”;明代徐上达《印法参同》成于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书中却说:“如灯光色,故名灯光,妙在茹涂复吐也。”
古人用的是蜡烛或油灯,近距离照之?
包浆醇和,色泽暗沉,历经百年,火气褪尽。
上面是室内夜间自然日光灯下照片。手机拍摄
陈巨来先生曾说:“灯光冻是印石中的头等好货啊!田黄不稀奇,从前玩过好多,灯光冻稀贵,仅记得在吴湖帆家中看到一块,灯下观之,灿若蜜玉,煌煌熠熠,绝美之石!”
吴湖帆【《古玉图考》作者吴大澄之孙】《梅景书屋随笔》记录见到过的一枚灯光石,当时精于印石鉴赏的名家有郭仲易、陈巨来、
上面是强光手电照射图片,
“石色金黄,冻如琥珀,灯下观之,灿若蜜玉,煌煌熠熠。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者,为雅。”
有学者研究:灯光冻的组成成分以较纯的叶蜡石为主,且含微量石英;灯光冻中含有微量的Fe
我们收藏的这件印章是什么材质?老化的灯光冻还是……。请教……
参考资料:一
清初周亮工《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后”条)记曰:余闻国博在南监时,肩一小舆(乘一软轿),过西虹桥,见一蹇卫(蹇意驽钝,卫指驴子),驼两筐石。老髯复肩两筐随其后,与市肆互诟(辱骂,这里指争执不休)。公(文彭)询之。(老髯)曰:“此家允我买石。石从江上来,蹇卫与负者,须少力资,乃固不与,遂惊公。”公睨视久之,曰:“勿争,我与尔值,且倍力资。”公遂得四筐石,解之,即今所谓“灯光(冻石)也。下者亦近所称“老坑”。时谼中为南司马,过公,见石累累,心喜之。……先是,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镌文。李善雕扇边,其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公以印属之,辄能不失公笔意。故公牙章半出李手。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章。谷共中乃索其石满百去。半以属公,半浼公落墨,而使何主臣镌之。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矣!”
清·韩锡胙《滑疑集》
赵子昂(孟頫)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赵孟頫是元代书画大家,其制作印章的灯光石,便是后来成为青田石中极品的“灯光冻”。
明·郎瑛《七修类稿》
图书(印章),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卷二十四·辩证类·时文石刻图书起
明·屠隆《考槃馀事》
青田石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而笔意得尽,今亦难得。
明·徐上达《印法参同》
灯光出青田邑,间夹顽石而生,截取之,难得大块。其理细腻,其质温润,如灯光色,故名灯光,妙在茹涂复吐也。——卷十五·杂记类“论灯光冻”
明·沈野《印谈》
今世富贵,但知有象牙而已,间或有用金、石、玉者,其意亦在适观耳,初不知印章之妙也。湖州司理谢在杭斋中,置印数匣,皆灯光、鱼冻,近日所仅见者。
石之贵重者曰灯光,其次曰鱼冻。灯光之价,直凌玉上,色泽温润,真是可爱。
明·高濂《遵生八笺》
青田石中有灯光石,莹洁如玉,照之真若灯辉。近更难得,价亦踊贵。——燕闲清赏笺
明
邓散木
据山口《林氏宗谱》记载“自官洪洞至此,皆连头岩壁中,凿出上者映灯透亮,统称灯光冻”。
吴湖帆先生在《梅景书屋随笔》写道:“世传灯光冻石为石章中至宝。据前人记载每言其神,然所见者皆普通冻石之较明者,窃有惑焉。余历见南北藏家中从未见之,仅凭传说。总之,较
吴先生叙说,在民国年间某年夏天,吴湖帆与诸友小聚,一个叫
《中国印章传奇》第七页说:“灯光冻又名‘
灯光冻与封门青主要区别在颜色上,前者为灯辉黄色,后者为青黄色;透明度上,前者为半透明,后者为微透明;质地上,前者纯净、温润、呈冻状,后者常含有隐形纹理。
参考资料:二
吴昌硕
参考资料:三 古代的“貘兽”
晋朝郭璞注释的《尔雅·释兽》貘,白豹:“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明代袁牧的《新齐谐初集》:“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
这里的貘兽并不是现代的貘,而是古代人们对于大熊猫的称呼,熊猫在《书经》称貔,在《毛诗》中称白罴(pi),在《峨眉山志》中称貔貅,在《兽经》中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