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器裂纹呈“V”型开口状,是鉴定点。

唐代 骨咄玉 玉熊
唐代玉器少见,骨咄玉更是罕见,这个玉熊材质的褐色斑不是沁色,是玉器材质自带。
参考资料:


1970年10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玉带銙中,有一副来自“骨咄国”。

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银盒“骨咄玉一具”墨书题记

银盒装有三条玉质蹀躞带。盒盖内墨书读作:“光明碎红砂(旁注:四两)一六斤。白玉纯方胯,十五事失玦;骨咄玉一具,深斑玉一具,各一十五事并玦”。所谓“光明碎红砂”,即丹砂,又名朱砂、汞砂,是古代炼丹的主要药品。
骨咄玉带銙
该带銙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青绿,杂有黑色和淡黄色斑点。由盛放带銙的银盒上墨书“骨咄玉一具”记载得知,此玉名为“骨咄玉”。骨咄玉在唐代玉器中十分罕见。
何家村玉带 深“斑玉”带銙




该带銙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青玉质内有云雾状墨斑,光素无纹,抛光细腻。
《新唐书•西域传下·骨咄》:“骨咄,或曰珂咄罗。广长皆千里。王治思助建城。多良马、赤豹。”《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其兽有野马、骨咄、黄羊、羱羝。”
骨咄国位于今天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拥有丰富的盐矿,与唐王朝交往密切。唐玄宗李隆基还授予骨咄国王罗金节“骠骑大将军”的职位,并册封其为叶护,亲自写下《册骨咄国王罗金节为叶护文》。叶护是古时突厥、回纥等民族的官名,地位仅次于可汗,可以世袭,由可汗的子弟或宗族中的强者担任。说明当时骨咄国与大唐有着友好的往来。
何家村出土的银盘,向我们展示了,唐代熊的特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