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以文学的方式走近三毛
(2021-05-08 15:50:10)
标签:
散文原创指尖作品 |
分类: 三分白 |
我终以文学的方式走近三毛
文/指尖
初中最后学期,从外地转来一位同学,虽然本地话说得很好,但显然长期受生存环境熏染,口音习惯中,还是携带了一种别扭的、不同于我们的音调,包括她的穿着,发型,神情和喜好,都跟我们有明显差异。这股新鲜而蛮横的气息,劈开沉闷单调的学校生活,潜移默化中影响乃至改变着我们。在她的提议下,班里很快掀起一股写小说的热潮。课间,我们会交换日记本,满怀忐忑和期待,互相翻阅那些稚嫩的小说雏形。这种不带任何目的性的活动,在一段时间后,便被紧张的中考复习打断。
毕业大会上,那位同学被喊到扩音器旁边,她一点都不扭捏,笑盈盈拿起话筒。于是,我们钝拙的耳廓里,开始被一首陌生而好听的,完全颠覆自身有限听歌经验的歌曲充溢。这首歌就是三毛的《橄榄树》,一首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跳跃在树梢和草尖,最终直抵内心的歌吟。接下来的一个月,全班同学都开始唱《橄榄树》,下课时唱,做题时也在唱,一个人轻轻哼起一句,其他人便不自觉地接下去。
初中毕业上班,不久被借调出去,认识和接触了一些跟我无论是年纪、经历、生存环境均完全不同的人,才了解到《橄榄树》是三毛写的,一个生长于台湾,生活在西班牙的女作家。于是,在那个流行健美裤,登山服,高筒靴的冬天,我在不同的场合,不停地听到人们说三毛,说她的书,说她的人,说她的生活。一位在编辑部工作的老师,曾极其兴奋地拿着一摞手稿,逢人便递过去让对方看,且毫不掩饰地说,这篇文章的文风像极了三毛。
某个周末,我被邀请去前辈家做客,在书架上,我第一次看到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雨季不再来》《送你一匹马》《哭泣的骆驼》,我随手打开《稻草人手记》。不知不觉,短暂的下午结束,当我抬起头,看到桌上的台灯灯光,仿佛从遥远地方射过来般恍惚而远淡。我极不情愿地将书放回去,眼睛飘过旁边看书的前辈,试图说出借书的想法,但最终却怯懦而礼貌地告别了。
这种惊魂一瞥的相遇,让我惦念了好久。但新华书店里,并没有找到三毛的书籍。
那段时间,我在单位图书室读《白夜》《茶花女》《怎么办》,不看书的时候,就看窗外绵密的雨丝。领导有次问我,“一枝一叶总关情”前面的句子是什么,我傻子似的愣在原地。
冬天的雨不断落下,气温不断降低,整个城市像被什么东西压制着,灰蒙蒙的,让人透不过气来。之前我虽已在工厂上班,但场部处于远离县城的偏僻林区,感觉上像从一个村庄搬到了另一个村庄,内外环境都极其相似,有点像三毛《西风不认相》里说的那样“以为这世界上只住着一种人,那就是我天天看见的家人、同学、老师和我上学路上看到的行人。”而现在,当我走进城市,才发觉世界的异同性,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友善和谐,更多的是疏离,防备,抵触,奉承,欺骗,鄙视,虚假的关心,这些都是我所陌生并无法学会的。
极其灰心之时,认识了一位女孩。这种偶然相逢的情状,并未让人预想到,之后我们的友谊将会延续几十年时光。但听到她名字的瞬间,我的确心跳加速,一下子就想到了三毛。当然,她的外表跟三毛大相径庭,比起来,她比三毛要好看的多,但三毛那种风尘仆仆的独在气质,在常人是少有的。我之所以一时悸动不已,乃至瞪着眼睛,面色通红,手脚冰凉,是因为,她竟然跟三毛(真名)同名。
在女友的书架上,我看到了三毛的散文集,这几本托人从北京带回来的书,安静而喜悦地在阳光中呈现。我们挤在她的单人床上,翻阅三毛,朗读三毛,八卦三毛,恨不能走进三毛笔下的任何场景之中,成为她的一片空气,一粒尘埃,一股风,成为岁月必然流逝的一部分美。
像我们这种散养在社会上的文学青年,无法接收正统全面的文学知识和给养,只能凭运气和热情,乱撞乱碰,试图去靠近文学殿堂。而三毛,无疑成为我们靠近途中的一面亮丽之旗,她让我们看到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鲁迅、艾青、金庸、梁羽生、古龙之外的文学可能及文学空间,一种渺远的,壮丽的,飘摇的,无法把握的,乃至是被我们渴求的生活状态。这种感觉,在其后流行过的琼瑶、席慕蓉、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再未出现。
三毛的文字,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年轻,率真乃至反叛的,狡黠和倔强的,不拘一格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非常契合我们当下流离的生活状态和本性中孤傲不羁的部分。我跟女伴常会心生幻想,像三毛那样,走出去,看山阅海,到戈壁沙漠,遇见陌生的人,在别人的故乡活过今生。
可惜,并非所有的愿念在不断努力后可以达成,来年春天,山桃花盛开,我像一只胆小的蜗牛,重新缩回到那个山脚下的工厂。我终于在县城的新华书店,购到了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那几本三毛文集,而后,陆续又有了《背影》《万水千山走遍》《我的宝贝》《闹学记》等,它们陪伴我,度过生命中那段最灰暗最低沉的岁月。
三毛的后来,她的失爱,她的悲怆,她的伤怀,她的寻觅,她的渴求,甚至她的死去,其实业已不再重要。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她是永生的,不死的。她站在那里,眉眼弯弯,言笑晏晏。大风在她身后,挟裹着滚滚黄沙,无数蝼蚁和尘埃,在呼号,在悲鸣,而她镇定自若。
兜兜转转多年,跟三毛同名的女伴最终在异国立足。她终于可以通过道路,海洋,峡谷,穿越某些国家,用相似的身体体验来抵达三毛——那个美好而不灭的幻像。时间改变了她的气质,风尘仆仆的流浪感渐渐镶刻在她的眉眼和骨骼之中,似乎在延续三毛的行程,同时也在告慰三毛遥远的灵魂,她开始书写异国的生活和经历。
巧合的是,与她千里之隔的我,蜗居在小县城,用文字驱散和分解寂寞的时候,同样也不知道,自己正在通过另一条路,缓慢而笃定地靠近三毛,靠近青春时期的惊艳和悸动。
三毛更像是一个遥远而清晰的目标,提供某种动力、美好、精神和成因。只有经过时间,超越时间,站在远处回望,才发觉,我们每一个爱三毛和三毛作品的人,这么多年来,像沙粒般蹀躞在不同的道路上,从未停止向前。只为终有一日,靠近她,靠近文学的起源和终端。
散文集获奖作品
大奖韩少功 《态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7)
韩小蕙 《协和大院》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12)
徐海蛟 《山河都记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0)
盛
胡竹峰 《雪天的书》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6)
实力奖王剑冰 《那年好大雪》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1)
龚曙光 《满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7)
塞
郑骁锋《老江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9)
新锐奖李达伟 《记忆宫殿》作家出版社(2019.8)
安
育
马嘉骊(澳大利亚)《我不允许你独自旅行》中信出版集团(2018.1)
单篇散文获奖作品
大奖陈
北
鄞
雍
习
张林华 《龙窑》(《江南》[2018]6期)
指
陈峻峰 《下陈州》
新锐奖周吉敏 《另一张纸》(《十月》[2018] 2期)
周荣池 《节 刻》(《美文》[2019] 12期)
黄立康 《B面房间》(《青年文学》[2019] 6期)
周齐林 《底色》(《作品》[201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