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提起#铜鼓永宁镇#的#老街#,在这里居住过的人,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它的一砖一瓦,都溶碎成血液,流淌在他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铜鼓一条街,一家豆腐店,沿街打板子,满城都听见".说的就是永宁古镇的小,小得很珍袖,小得如同家一样.
可以想像得见,很久很久以前,吃饭的时候,端着饭碗满街走,家家户户的菜都挟一筷子,走到街的尽头,饭吃完了.然后,在这家盛一碗,又吃回去,就吃饱了.
而孩子们,这里就是快乐的天堂了.站在街头喊一嗓子,大家就齐了.然后,按照不同的年龄段,玩着不同的游戏.即使是下雨天,从街头,玩到街尾,也不会湿鞋子.就算有时候,因为闹矛盾,打架了,告状的在前面哭,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然后在爸爸妈妈的叫喊声中散去.
没有在老街居住过的人,老街镶刻着铜鼓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段历史渐渐衰败,成了铜鼓人记忆中碎片.只有去老街后面的万笏朝天爬山,才会从这里匆匆走过,卷起一地的灰尘.
无言中的文化叙说
慢慢地穿行老街,脚底下没有青石板叩响记忆的幽雅,温暖的感觉.常常被街道两边现代建筑与古老的木板房撕拆.当年的脚步声,远去.当年的吵闹声,远去.现在的老街很安静,安静的如同垂暮的老人静静地晒太阳.偶然响起的叫卖声,车辆经过的声音,可以感觉到地面的回声,更增添它的寂静.
抬头望去,永宁古镇的昨天,映入眼帘.那是木头雕刻搭建的阁楼,叙说着古镇的久远与古朴.这些房屋都是两层,木质结构.临街的楼上都有走廊,用小木方嵌成一个大大的"米"字,作为栏栅,楼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装饰图案,通风,采光,朝阳,考虑得十分合理,精细.
铜鼓是一个客家县,大部分居民都是客家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客家民居的基本特性.但是,山里的客家民居与古镇民居,却又有着它的不同.乡间山野,必须考虑安全,所以具有封闭性,作为城镇,因为考虑到商业,所以必须开放.在同与不同中,用简单的建筑语言,却表达着深刻的传统与文化.
一条河与一座古镇
像许多的古镇一样,永宁古镇依山而建,面临一汪碧波,这就是石桥河.根据铜鼓县志记载,很久很久以前,石桥河的水是很深的,修水渔民沿修水逆河而上,进入定江,再到石桥河捕渔.街头灯火眠灭,带走一盏渔火.
而永宁古镇的街头,总有许多的小巷,通往河边.客家女人在河边洗衣,洗菜.捕渔的修水男人,走上岸,到古镇逛逛,买一些客家山贷回去.当然,也把铜鼓客家人的一些美食或者习俗带了回去.铜鼓的男人们则搭乘渔船,或者,将木头捆扎成一个排子,顺河而下,去修水,去九江,去南昌,去更远的地方,看外面的世界.分别与重逢中,就有了许多的故事.
是一座桥,叫永宁桥,把两个地方的思念连接起来.定江河与石桥河在这里相汇,一起成为了铜鼓的母亲河.而一口巨大的钟挂在桥上,凝结着乡愁,声声入耳,顺着流水,绵绵不尽.
一口钟和一个杜撰的故事
永宁桥上为什么要放一口巨大的钟?大概是警示人们要居安思危,方能真正永宁.同时也是警示从这里走向远方的男人,小心行驶万年船,毕竟放排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据说这口钟上镶刻着几个重要的文字,女人想远方的男人了,或者想男人回家了,就去摸一摸钟上的那几个字.远方的男人就会打喷涕,就会准备回家.
而今,岁月变迁.定江河水越来越浅.另一方面,关山变通途,铜鼓的交通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们外出到外面读书,看世界,赚钱,越来越方便.外面的人也越来越多地来到铜鼓,感受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神韵.
而古钟上的字,或历经岁月的风雨,目睹了沧海桑田,真正地老态龙钟;或者,因为曾经的深爱,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抚摸,被太多的离情背义抛弃,它们已经模糊不清,找不着痕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