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一位作家或诗人

标签:
小世界情感 |
分类: 访谈 |


杨遥:子青兄好,你早年写散文、诗歌,发表了大量作品,后来又写童话、小说,当长篇小说《抑郁》发表之后,又开始画国画。这是在不断挑战自己,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古代许多读书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你对自己有何期许?假如你现在从头开始,愿意如何安排自己的艺术之路?
朱子青:谢谢遥,非常喜欢这种交流方式。算算二十多年自己的确写了不少东西,但仍然对写作这件事很绝望。在经典及伟大作家的面对前,我总是感到惭愧不敢抬头,这真心话。对于艺术而言,天赋相当重要,当然,优秀作品是诸多因素的结果。对于画画,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的确,是自己发现了自己(我以为对照着某个事物去画一画,是谁都能的事,后来发现有些人心眼手统一得快,而有些人却不行。)发现自己有些造型能力后十分兴奋,便一头钻了进去,这完全是顺着兴趣走的。中国画(包括文人画)是一个庞杂辉煌的艺术世界,相对于西方绘画艺术毫不逊色,不像现代文学的中西微差。文学作品中古代文人那样生活完全是审美上的需要,现在人很难做到。人生短促,做些有意义的事、快活的事,不为道德所绑架的事,我认为是值得的。哈,人生不可假设,一切似乎都是命运的结果,我们只是顺从。未来是不可知的,我在艺术上觉醒、起步都太晚了。我现在最期望的是多听听一些前人的经验,经验很多时候是比书本知识重要得多,如果能重头开始,我仍然希望自己是一位作家或者诗人。
杨遥:你的文字细腻、生动,尤其描写困苦中的人们时特别见功夫,在生活中你也是位非常细腻的人。细腻给你带来了什么?你是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还是自己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经历对一个人的创作有什么重要作用?
杨遥:城市与农村,是你作品中的两大主题,写农村时特别有感情,哪怕里面的人物再落魄、再不堪,你也让他们保持尊严和希望。而写城市的时候,多了些距离和批判。你现在生活在乌鲁木齐,谈一谈农村与城市对你生活和创作的影响。
朱子青:是的,有很多作品是这样的,尤其我小说中的一些被生活打垮的人,我总是力求给他们一些尊严与希望,这大约是希望人应当有人的精神形象。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最苦难的生活中也体验了爱与宽容等人生的温情,这是最让我留恋不已的地方。对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我感受最多的还是压抑、无情、残酷这些人性的恶及坏情绪。我相信这是从底层向上行走的生活轨迹,是工业文明下的普通人的生存况味。作为以写作为业的人,重要的是锲入生活的深度,无论城市与农村,都是写作不竭的源泉,待生活之水在内心积淀到一定时候,我自然而然会坐下来写作的,这时候我就是个作家,其他时候我是个男人、父亲、丈夫、儿子……只是不够称职,常常三心二意,东张西望。
杨遥:咱们小时候,最大的娱乐活动大概就是读书了,现在学生们的书却多得看不过来,还有影视、网络、游戏,你觉得读书是不是对人的影响更大些?如果是,请推荐一篇你自己的作品和一本名著,给初中生。
朱子青:我曾说过,任何艺术能够生存下去,就是它自身不可取代性,照相机是代替不了绘画的,电影也代替不了小说。我们小时候获得知识与感官快乐的方式太有限,现在孩子可选择的多了,但所有的这些方式,都无法取代读书。读书会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柔软、沉静、智慧,使人变得更加高贵和可爱。当然我所说的这些是文学艺术及科学类的书籍。如果要推荐自己的作品给初中生,我想可以看一看我的小说集《月亮湖》,里面有几个对初中生有教益的作品,比《如守护》、《最后的疼痛》,让他们早早懂得人生不易。如果推荐一部名著,我想还是读《红楼梦》,从初中一直可以读到大学,可以反复读,尤其是对于喜欢写作的同学,一定会受益无穷。